“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读书角”举办第4期活动

2018-11-28

2018年11月26日晚上18时,“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读书角”举办第4期活动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国际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顺利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本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以及2016级、2017级、2018级、普陀讲寺僧伽培训班同学们共计二十余人。本期读书角由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能智师做关于《谈部派佛教史与锡兰佛教教派—以<南传佛教史>为中心》的读书报告,由研究生传云师担任主持人,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担任评议嘉宾。此次读书角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报告环节、讨论环节、评议环节。

主持人传云师表示,非常荣幸地能够邀请到本院常务副院长会闲法师莅临读书角指导交流,同时真诚地感谢应邀来参加读书角的各位法师与研究生。对于本次主题演讲,传云师介绍其研究探讨的必要性:1.现如今对“南传佛教”的研究日渐兴盛,对于后学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2.对于“锡兰佛教教派”的追本溯源,梳理在部派佛教史中的谱系与演变,对建立正确的南传佛教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第一环节:报告环节。主讲人能智师围绕《南传佛教史》以“谈部派佛教史与锡兰佛教教派”为脉络,从五大板块来分享他的读书报告。

一、名词概述

首先,介绍何谓“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指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又因其三藏典籍及注释所用的语言是巴利语,所以又称为“巴利佛教”。然而,南传佛教的规范称呼应该叫“上座部佛教”,这也是南传佛教内部和国际上通用的名称。

其次,介绍何谓“上座部”?上座部是巴利语Theravāda的意译,由“上座”和“部”组成。上座,巴利语thera,汉译长老之义。依戒律的角度,凡出家满十个瓦萨(vassa,戒龄)或以上的比丘,称为“长老”,满二十个瓦萨或以上的称为“大长老”。部,巴利语vāda的意译,直译为说、论,即学说、观点、主张的意思,引申为学派、宗派、部派。因此,“上座部”的意思是长老们的观点、上座们的学说。

二、部派分化的前奏

佛入灭后,佛教渐渐地分化,终于成为部派的佛教。佛教部派的显著分立,约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然佛教部派的分化倾向,可说是由来已久。从佛陀晚年,到部派分化前夕,僧团内部一直都有分化的倾向,有重大事件可记的就有三次:(一)释族比丘中心运动,以“提婆达多破僧”为例,佛陀晚年,提婆达多要求比丘僧的领导权;由于没有达到目的,企图创立新教事件。(二)王舍城结集的歧见,阿难侍从世尊,到拘尸那佛入涅盘。长老大迦叶率领五百位大比丘,远远的赶来参与荼毘大典。大迦叶当时发起选定五百位大比丘,在王舍城结集法藏、律藏。在发起结集时,阿难几乎为大迦叶所摈弃。又在结集过程中,大迦叶所领导的僧伽,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阿难不承认自己有罪,但为了尊敬僧伽,顾全团体,愿意向大众忏悔。(三)东西方的严重对立,东西方的对立,是起于耶舍迦干陀子。他在毘舍离见到了「十事非法」,主要是跋耆族比丘以铜钵向信众乞取金钱。耶舍认为不合佛制,在信众面前,指证乞求金钱的非法,引起了跋耆比丘的反感,将耶舍驱摈出去。耶舍到西方去,到处指斥跋耆比丘的十事非法,邀集僧众,准备到东方来公论。跋耆比丘知道了,当然也多方去宣传,争取同情。后由西方来的七百位比丘,在毘舍离集会。采取代表制,由东西双方,各推出代表四人,进行论决。结果,跋耆比丘的十事,被判为非法。

三、部派分裂的谱系

佛教的部派分裂,起初分为大众部与上座部,以后又一再分化,成为十八部,这是一致的古老传说。但所说的十八部,还是包括根本二部在内,还是在根本二部以外,就有不同的异说。分为十八部的谱系,是各部派所传说的,名称与次第先后,也有不少的出入,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说:“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其十八。……其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事非一致,如余所论”。有关十八部的分立,主要有四说。一.上座部所传;二.大众部所传;三.正量部所传。这三说,出于清辨的《异部精释》。四.铜鍱部所传。此外,还有说一切有部所传,与上座部所传的大致相同。

(一)《异部宗轮论》所传,是说一切有部的说法。依《异部宗轮论》所说,上座部由七次分裂分成十一部(前六次分裂,是在佛灭三百年中的事情,第七次分裂是进入第四个百年开始,由说一切有部分出经量部(也称作说转部)),因为大众部是本末九部,所以和上座部合为二十部。

(二)大众部所传的是,把大众分为三部:上座部、大众部、分别说部。其中分别说部又分为: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铜牒部等四部。

四、斯里兰卡佛教分裂

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佛教正式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此即印度的阿育王,在第三次结集后,派遣佛教传教师至各地弘法。当时派遣至锡兰的,由玛亨德(Mahinda)尊者领导,据传是在公元前247年。他是阿育王的儿子,这是被学术界公认将佛教传入岛上的第一人。

随同玛亨德尊者至斯里兰卡的四位比丘,他们是伊帝耶、郁帝耶、三婆楼、跋陀沙罗。原因是为了适应边区国家的要求,有五位比丘依律制就可以传授戒法。一位沙弥须摩那,是他姐姐的儿子。还有一位半荼迦居士,是玛亨德尊者的外甥,后来也在斯里兰卡出家,一行共七人。玛亨德尊者在天爱帝须王(Devanampiyatissa)国王的支持下,建起了斯里兰卡第一座寺院,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寺”(Mahavihara),此寺后来一直是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学的中心。

公元前一世纪初期,斯里兰卡有一个国王叫瓦拉甘跋(Valagamba),刚即位不久,都城阿努拉特普罗就被南印度泰米尔人攻占,瓦拉甘跋逃离都城,避难到荒山野岭之中,靠一位名叫摩诃帝须(Mahatissa)长老乞食所得勉强维持生活。十四年的战乱过去,国王重新登位之后,为了报答摩诃帝须长老的恩德,便把一座耆那教的寺庙拆毁,在原地建起一座佛教寺院奉献给长老,就是“无畏山寺”(Abhayagiri Vihara)。

施主布施寺庙,都是给十方僧众的,现在这所寺院布施给摩诃帝须长老一个人,因此引起了大寺僧人的愤慨,他们判定摩诃帝须长老犯下了“多与俗人接近罪”,并依律把他摈出僧团。摩诃帝须长老不服判决,他的一个弟子巴哈拉玛苏帝须站在师父一边据理力争,大寺长老也判他有罪,禁止他参加诵戒。

巴哈拉玛苏帝须带领一批僧人迁往无畏山寺,与师父联合,同大寺长老分庭抗礼。这样,斯里兰卡僧团便分裂为大寺和无畏山寺两个派别。无畏山寺派虽然势力单薄,但不墨守陈规,又得到国王积极护持,所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公元一世纪,印度有一群比丘来到斯里兰卡,他们是法喜论师的弟子(也有说是法喜论师本人),分属印度的犊子部,他们主张“有我”。这些观点都与大寺的理论格格不入,但无畏山寺却接纳了他们,因此无畏山寺僧人又被称为“法喜派”。到沃哈里克帝须(209—231)在位时,印度的大乘“方广派”也传入了斯里兰卡。大寺派僧人认为方广派所传非佛所说;而无畏山寺派僧人则承认并接受了方广派的思想理论。沃哈里克国王责令精通佛法的大臣卡比拉进行审查,审查后得出结论是“方广所传却非佛说”。于是国王下令焚烧了方广派经书,并贬斥方广派僧人,使无畏山寺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

时隔几十年,到公元309年,无畏山寺再次引用方广部言说。当时有位僧人叫郁悉利耶帝须,不满此举便带了三百位比丘离开无畏山寺,到南山寺住,脱离无畏山法喜派。这样,到公元三世纪后期,斯里兰卡佛教就形成了大寺、无畏山寺与南山寺(祇园寺派)三个派别。

五、斯里兰卡近代佛教现状

以下列举斯里兰卡近二三百年间佛教教派的分属,主要分为三派。

(一)暹罗派:公元1753年由泰国传入。此派发展至今,僧数最多,估计约占全国僧伽的65%,为兰卡三派中最大的一派。本部以坎底的末罗婆多寺(历史上称花园寺)为中心。后又分出四个支部(阿耆利、拘提、宾多罗、迦耶尼),加上本部末罗婆多寺,暹罗派共设立了五个支部。由于本派僧侣自认种族(即瞿毗伽摩族)高贵,故不接受其他种族者出家,可与他派同住共食,但不共诵戒。其他律议有:剃除眉毛(此派有泰国传入,泰僧规定剃眉毛)出寺外,披衣方式不拘,或披衣两肩,或偏袒右肩。不论到何处,手中都持一把长柄的黑布伞,天不下雨亦入此,成为习俗的随身物之一。

(二)缅族派:公元1802年由上缅甸传入,约占全国僧伽的20%。缅族派僧团由最初的本部,后渐分出为二十四个支部,最大的一个支部称“不灭吉祥正法统大宗派”。这一派不剃眉毛,出寺外规定披覆两肩,亦持伞。

(三)孟族派:公元1864年由下缅甸蒙族传入斯里兰卡,此派约占全国僧伽的15%。这一派的僧人最少,所以没有分设支部。这一派僧人出寺外,披衣同缅族派,但要持多罗叶扇(用芭蕉做的)可作遮雨和防日晒,但下雨时不能遮蔽全身。孟族派僧人手不捉持金钱,他们常把钱放在抽屉或箱子中,当需要用钱时,就告诉侍童或别派僧人代取。有时外出,也须一个童子随侍不然用钱很不方便。还有孟族派僧人如远行,须常系钵在身;其他两派僧人不系钵。三派僧人比较起来,孟族派守戒严格,缅族派其次,暹罗派再次。

第二环节:讨论环节。各位法师及同学们逐一提出问题与能智师进行探讨、交流。问题:1、《南传佛教史》这本书的优缺点在哪儿?2、锡兰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在教义上有何区别?3、锡兰佛教的输出贡献都表现在哪些地方?4、早期佛教时期中有关六群比丘与六群比丘尼的故事,举个典型的事例?5.如何看待锡兰佛教的分裂现象?6、如何从“一带一路”看待锡兰佛教?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能智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与细致的解答。

最后是,评议环节。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对于能智师的主题内容进行点评。

首先会闲法师针对能智师的主题演讲提出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从净海法师的《南传佛教史》中需涉及多个国家佛教史,能智师以锡兰佛教为切入点,虽未能言及整体,但以点突破,找准研究视角,是很好的方式。第二,从部派佛教中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关系中,厘清锡兰佛教的法系根源,这是本次演讲的主题。第三、在演讲中,对于时间的把握与PPT的体量,整体上还是不错,细节处还需改进。

然后,会闲法师针对“谈部派佛教史与锡兰佛教教派”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非常细致地解读“部派佛教”中部派之间具体的区别,并在部派佛教史中梳理锡兰佛教的法系来源是从分别说系—法藏部—赤铜牒部,并讲述锡兰佛教所依的经律。第二,当我们在学习印度部派佛教史的过程中,回顾中国佛教史中的宗派研究,是否可以作为中国部派佛教史的延续呢?是否是中印互鉴的具体事例呢?第三、从最初佛陀时代僧团内部的矛盾到部派佛教的分裂,反观其缘由,在于思想的分歧与僧团的不合,特别以《阿难七梦经》为例,讲述僧团的诸多问题。而作为新时代佛教的中坚力量,我们需要学会反思,以“六和敬”为僧团和合的典范,要以戒为师,以法为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第四,本次演讲中所讲述的“锡兰佛教”是很好的课题,对于“一带一路”的佛教文化建设有很好的推动作用,鼓励大家深入研究。第五,本次演讲的参考书目是以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为底本,其缺少的是中国南传佛教的研究部分,而这恰恰是现如今的研究领域上有缺失的地方,希望更多法师能够给予关注。

此次读书角在研究生导师会闲法师精彩的点评中落下帷幕,并以热烈的掌声对法师的开示与主讲人能智师的分享表示感谢,最后此次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读书角第4期活动圆满结束,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