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2021-08-21
十册青简 一片初心 ——评《普陀学刊》第十辑
《普陀学刊》自2014年创刊以来,历经了七度似水流年,前后出版共计十辑,不断吸收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开放、互鉴的学术研究氛围,使《普陀学刊》成为了佛教学术研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阵地。从一至十的《普陀学刊》,见证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不断增进佛教学术研究水平的奋进历程;即十而一的《普陀学刊》,展现出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重视学术研究、建设佛学交流平台的初心。
《普陀学刊》(第十辑)于2019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按照所收录论文的内容分为五个专栏:
“佛教史研究”专栏收录论文两篇,内容主要是对“中国佛教会重庆办事处”的研究和以云南佛教为例看南北传佛教交流。《“中国佛教会重庆办事处”在重庆的曲折与结束》一文指出抗战期间在太虚大师与章嘉大师等人的推动下,佛教界在重庆成立“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但因国民政府与佛教界的意见不一致而以失败告终;《以云南佛教为例看南北传佛教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一文着眼于云南与澜湄流域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将南北传佛教交往特征概括为:一、时间上的延续性;二、信仰上的内驱性;三、交流上的双向性,在南北传佛教交流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佛典翻译研究”专栏收录论文一篇,是关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围绕佛教术语、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中的误读这两类问题进行比较和评述,对于当代佛经英译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佛教人物及其思想研究”专栏登载论文一篇,站在佛教史的视域下对阐陀之“恶性比丘”形象开展的研究,文中辩证的看待了汉传佛教始终倾向于以“恶性比丘”给阐陀尊者定性,却选择性地忽视或避而不谈其最后证得阿罗汉果的事实,打破了基于固有认知的思维模式,更客观地看待佛教历史。
“佛教艺术研究”专栏收录论文一篇,是基于图像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四川唐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中宝鸟所进行的图像分析,文中阐述了宝鸟的图像意涵,总结归纳了经变中宝鸟的特征和功能,体现了图像学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研究”专栏内容较为丰富,收录论文四篇:一、以《南传大藏经》为中心对佛陀“中道”的财富观所进行的论述;二、佛教身体观及其现代意义,对佛教身体观的意义表征、知识系统、身体产生的原因、观念特征进行探讨;三、基于中国中部某地区基督教与佛教调查报告,对宗教行为与满意度所开展对比研究;四、以康德哲学为背景,对于佛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普陀学刊》(第十辑),登载了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佛教史学、图像学、宗教学等研究中的新观点。作为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坚持佛法的思想理念,以开放的视野,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强调问题意识,关注前沿动态,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