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辑

2021-08-21

兼容并蓄 百川入海 ——评《普陀学刊》第十二辑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与研究,借鉴既往办刊的经验,引进教界和学界的最近研究成果,出版了《普陀学刊》第十二辑。本辑学刊主要分为七个专栏,登载相关学术论文九篇:

“观音信仰研究”专栏收录了《观音信仰初传吐蕃》,认为松赞干布时期观音信仰传入吐蕃的原因是基于前吐蕃人的信仰,而且与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周围地区的整体态势有关,并进一步论证了观音信仰传入吐蕃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阿含经》思想研究”专栏收录论文一篇,题为《<阿含经>之外道异见综述》,通过归纳分析认为《阿含经》中的外道异见主要涉及种姓差别、生命与烦恼的本源、苦行与三业轻重、善恶业报、形而上的终极问题以及各种零星的奇思妙想等六个方面,并探讨了外道异见产生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佛经研究”专栏登载论文为《<佛说水沫所漂经>之研究》,论文对比了自后汉以来《水沫所漂经》的四个译本,分析了其中所诠释的义理,认为所有译本在叙事方式、文章结构、内容顺序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因此主张这部经典出自同一个地方或同一个版本。

“禅宗研究”专栏,收录论文一篇,题为《摄心为戒——永明延寿大师的戒律观》,认为永明延寿的戒律观是继道宣律师之后,又一次以大乘来摄小乘律的尝试与努力。

“早期中国佛教研究”发表论文两篇,题为《早期佛教的文化共同体研究》与《论“佛道”——佛教初传中土时期的文化接入与仪式建构》,认为早期佛教的文化共同体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既有思想内容,也有社会功能,既有大众属性,也有精英特色,对中国社会、中华文化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另外一篇论文对学界传统的佛教初传“依附说”进行了回应,认为中国社会对于佛教的引入和接受存在一种主动性的文化接入机制。

“逃禅现象研究”专栏,收录的论文是《追慕与超越——夷齐在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群体中的重构与回响》,以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群体精神坐标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逃禅”现象中体现的天道精神,可以从夷齐那里找到历史的渊源。

“其他研究”专栏,收录论文题为《山西与中国古代的出版与印刷》,文中回顾和肯定了山西地区雕版印刷的历史、水平和地位,认为山西刊刻和保存下来的北宋及辽国刻本特征,对合理认识相关印刷史问题具有重要价值;收录译文题为《莲花譬喻与出世间的佛陀》,文中首先考察了契经中的两处莲花譬喻的用例,以及这两处契经中所讨论的问题,前者被认为是佛陀的“生身”,后者被认为是佛的“法身”。后续部派佛教接续了这个讨论,形成了超自然主义派与理性派的佛陀观。

《普陀学刊》第十二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登载了佛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以佛学研究为主体的专业性学术刊物,《普陀学刊》立足于佛法的思想理念,以开放的视野,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强调问题意识,关注前沿动态,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展现佛教义理、宗派的研究成果。遵循现代学术规范,为国内外教界、学界的对话与交流提供平台,是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