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辑
2024-10-23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编
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佛教—研究
ISBN 978-7-5188-1576-0
本期刊载内容六类十九篇:
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研究
佛教中国化的普陀山模式研究/王建光
【摘要】普陀山佛教自其形成开始,即有着自己的实践特色和发展路径,并在后世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建构出深刻而具有广泛影响的“南海观音”这一宗教信仰及社会文化符号,得到社会主流价值和大众心理的普遍认同。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陀山模式,有着丰富的内容。在本质上,普陀山佛教是佛教信仰及其文化形态与中国文化及海洋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观音道场的印度渊源及其中国化抉择/李利安
【摘要】作为中国佛教领域最具感召力和信众基础的神圣空间,普陀山既是古代印度普陀落迦山或其他多种类似不同译名的最终简称,也是印度佛教观音驻地在中国的空间转移。作为神圣空间领域佛教中国化的最大成就,观音道场的中国化和普陀山地位的最终确立,堪称中印佛教文化交往的典型案例,也是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结晶。
南宋时期普陀山的“易律为禅”/演修
【摘要】作为中国佛教四大明山之一的普陀山,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易律为禅”的情况。基于对南宋时期普陀山“易律为禅”的主要人物真歇清了禅师的生平、事迹考察,结合《普陀山志》及南宋佛教寺院的管理制度与禅宗曹洞一宗发展的史料的记载,并参考宋代杂文中的相关记载,大体可以反映出普陀山“易律为禅”较为真实的情况,有便于佛教史的厘清。
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下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基于多重层次分析法视角/乐悠悠
【摘要】观音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形态之一,普陀山作为中国观音文化的重要道场之一,具有弘扬观音文化的诸多先天优势。但普陀山观音文化在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正确解析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文化传播内涵、传播方式等不同要素,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选择不同的文化传播重点,如此才能最有效地让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观音信仰的中国化研究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普陀圣境与观音法门/黄国清
【摘要】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所住的圣地,最早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此山的圣域风光,较早传译的六十《华严》与《罗摩伽经》描绘山林流泉的世外自然景观,观音菩萨坐于珍宝岩座,是自然山林与严净国土的融合。观音菩萨所授大悲行门,教导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忆念观音名号与修学大悲行门,自力与他力互相增上,以观音菩萨为典范,悲智双运,广行拔苦与乐的佛法教化事业。
从印度到中土:补怛洛伽山的层累建构及其艺术表述/刘郑宁
【摘要】补怛洛伽山是华严、密宗两大叙事传统中共同承认的观音菩萨住处。它的现实原型可能是高耸陡峭的南印度圣山,经过本文的层累建构,增添了“海岛”、“小白华树”、“众宝所成”等特征。晚唐以来的艺术图像描绘观音菩萨住处时,选取岩石、流水、山林等基本元素,结合现实与想象实现其艺术表达。
宋元明清时期民众观音信仰的社会根源/沈奥 李永斌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和兴起,及其历史的发展和嬗变,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观音信仰为民众在现实生活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都提供了观照,以救治各种病苦、战乱牢狱、生产劳动事故和往生净土、脱离恶趣为为主要表现,直观地反映这一时期医疗落后、战争频发、政治黑暗等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征,决定了观音信仰职能、法门、经典等因素变化。
从文殊到观音:五台山金阁寺菩萨信仰考论/景天星
【摘要】从唐代尊崇文殊,到明代造立观音,显示了金阁寺菩萨信仰之转向。影响这一转向的因素,主要有四:其一,从历史来看,五台山虽以文殊信仰为主,但也有观音信仰的因素;其二,从社会来看,在民俗佛教发展的基础上,观音信仰影响广泛;其三,从政治来看,皇家对观音信仰的关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其四,从理论来看,文殊主智慧,观音主慈悲,“悲智双运”也是应当考虑的一大因素。
南诏时期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两种主要形态:以《南诏图传···文字传》为中心的考察/现了
【摘要】本文以《南诏图传···文字传》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历史史实,对于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观音信仰进行论述,指出汉地观音信仰于7世纪中后期传入大理地区,在8世纪中期之前较为流行的主要形态无从考究。自8世纪中期之后,大理地区流行的观音信仰主要有两种形态:第一种为授记蒙氏建国,体现君权神授的梵僧观音信仰;第二种为阿嵯耶观音信仰,经历了王权介入重新建构体现王权意志的观音佛王信仰的转变。
大理观音的特征及其文化价值/廖文慧
【摘要】大理观音身世保持男性身份,显化以“观音伏罗刹”和“观音建国”两大主题为核心,演变过程与地方历史变迁相融,与民众的关系则经历了从国王的化身到家族的神圣来源的过程。大理观音既吸纳印度及东南亚地区观音的造型和内涵,又吸收中国化后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最后,结合本土文化及信仰需求,进行本土化改造。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佛教中国化研究
人文宗教与弥勒信仰中国化的形成:以“正月初一”弥勒诞辰日为中心的讨论/刘锦程
【摘要】“正月初一”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布袋和尚的诞辰,后世逐渐演化乘弥勒圣诞。在印度佛教传统中,弥勒没有所谓的诞日;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弥勒的诞日从“四月初八”逐渐过渡到“正月初一”。这个文化习俗的形成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产物:弥勒与农历新年具有共通的文化属性,他们都具有重此世、轻彼岸、积极乐观的人文内涵。
汉传佛寺布局的本土化演变/温静
【摘要】论文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特征为研究对象,关注汉传佛教寺院布局演变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以及各阶段新式布局的典型要素,即隋唐时期的双塔对峙、宋元时期的禅院规制和明代寺院中轴线的新式规划。并结合东亚地区的文献史料、考古资料与现存实例,关注各阶段代表性寺院的布局特征及其在东亚范围内传播的路径,梳理汉传佛寺本土化演变历程的主体脉络。
居士佛教研究
早期佛教的家庭伦理:以夫妻关系为中心的讨论/广兴
【摘要】本文集中讨论佛陀对家庭尤其是夫妻关系的教导。首先,作为家长的夫妻在家庭起关键作用,他们是子女与亲人学习的典范与榜样。第二,夫妻之间的伦常关系以五戒为基础,夫妻要相互挚爱、相互尊敬。第三,好妻子以家庭为中心,照顾好家里的每一位老少,好丈夫念妻亲亲,没有外遇。第四,那拘罗父母相亲相爱是模范夫妻。第五,夫妻如能具足“信、戒、施、慧”,不仅会今生幸福,来生也会幸福。
从六祖法统之争谈居士外护对宗派传扬的重要性/如义
【摘要】本文从六祖法统之争入手,指出神会北上与北宗相互争夺本宗才是正统传承的过程中,双方都借助了亲近本宗的外护力量,使本来应该是辩理正源的祖位之争,演变成双方外护力量势力的较量。因为时局的变幻,让双方的外护力量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强弱变化,从而使神会最终从祖位之争当中胜出。祖师要广度有情行菩萨道,离不开居士外护的强力支持。
佛教文献学研究
林兆恩《心经释略并概论》的诠释特色探析/唐哲嘉
【摘要】《心经释略并概论》是林兆恩的解经作品之一,分作《心经略释》与《心经概论》二帙。通过对《心经释略并概论》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其本文的思想倾向有二:第一,无论是《心经略释》抑或《心经概论》都大量引用禅宗祖师的言论和《坛经》,带有浓厚的禅宗法统意识;第二,《心经释略并概论》也表现出与林氏“三教合一”思想的交涉,反映出其会通三教的解经旨趣。
《毗陵藏》刻工述略/王连冬 刘祎
【摘要】《毗陵藏》是新发现的木刻方册藏经,已知参与《毗陵藏》刻经的刻工有12位,分别为陶子麟、陶舫溪、陶福山、陶周楹、周楚江、张肇昌、张旭东、张肇升、梁友信、朱褆荣、诸葛明海、陈国桢。《毗陵藏》的刻工集中于湖北黄冈、江苏扬州、江苏丹阳三地,以群组的工作方式工作。收集整理《毗陵藏》刻工信息及其所刻经书,对进一步收集、鉴定《毗陵藏》刻本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研究
现代天文学与佛经的再发现/卢虎
【摘要】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佛经中一些少人问津的记载被陆续发现。从佛经的有关记载可知,现代天文学与佛经的记载有很多惊人的巧合。从宇宙和黑洞、宇宙的尺度与生命跨度、天文大数字、星球的形状、月相、不同季节昼夜的变化、闪电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现代天文学与佛教之间的巧合。
佛学典籍推荐阅读研究/孙国柱
【摘要】本文结合近现代各种推荐书目,系统探讨了佛学典籍的推荐阅读问题。在推荐阅读佛学典籍的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佛教文化的双向性,即一方面应该充分尊重佛教文化的价值整全性,佛教文化有不能被完全知识化的维度存在,另一方面应该充分注重佛教文化的知识属性和知识功能,积极发掘佛教文化的积极价值。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佛学典籍的解读与诠释问题。
谋求平衡:早期汉传佛教中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加】南希···舒斯特 张简妮译
【摘要】《法华经》《维摩诘经》等著名且影响深远的经典传达了积极正面的女性形象以及男女平等的大乘佛教观点,并塑造了中国佛教界平等主义态度。《比丘尼传》中记载的比丘尼大多博学多闻、精通佛法,且在当时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毋庸置疑,比丘尼教团为中古早期的女性提供了一条儒家传统之外的生活道路,她们可以生活在自己选择的独立生活中,可以因自身的成就而受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