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史》

2024-08-24

释会闲 ︱主编

释会闲 景天星︱编著

中华书局︱出版

ISBN 978-7-101-16397-1

微信图片_20240824085413.jpg

本书章节
本书编著有六章,共三十三个小节,分别陈述,内容要义,一目了然。

目  录

序  一  李 利 安

序  二  温 金 玉

绪  论 

第一节 普陀山概况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第四节 创新与意义 

第一章 佛教的传入与普陀山开山

第一节 佛教初传浙江 

第二节 佛教传入普陀山的传说与观点 

第三节 普陀山开山:慧锷与新罗礁 

第四节 佛经记载与东亚海洋航线 

第二章 宋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 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转型 

第二节 宋代普陀山政治、交通与佛教   

第三节 宋代普陀山宗派、宗风与高僧

第四节 宋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初步建构与朝山信仰   

第三章 元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 元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   

第二节 元代普陀山宗派、高僧与对外文化交流   

第三节 盛熙明与普陀山第一部山志 

第四节 多宝塔与汉藏佛教文化融合   

第五节 元代文人士大夫的普陀山信仰   

第四章 明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 明代佛教政策与信仰转向 

第二节 明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兴衰   

第三节 明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和高僧 

第四节 明代普陀山山志 

第五节 明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继续建构 

第六节 明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第五章 清代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 清代佛教制度和世俗化进程   

第二节 清代普陀山佛教兴衰 

第三节 清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宗风与高僧   

第四节 清代普陀山山志 

第五节 清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全面建构 

第六节 清代普陀山朝山信仰 

第六章 民国普陀山佛教 

第一节 民国佛教政策和普陀山佛教   

第二节 民国普陀山高僧与宗风 

第三节 民国普陀山志书 

第四节 民国普陀山的神圣空间与朝山信仰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书推介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菩萨信仰演变史、佛教名山发展史和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是观音菩萨的重要载体。普陀山佛教兴起于中晚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普陀山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彰显中国佛教特点,演绎中国佛教历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普陀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代表;当前,普陀山佛教协会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力倡导“道风兴教、文化兴教,修持兴教”理念,践行人间佛教,主动服务社会。当今的普陀山,仍在传承这一弘务千余年的普陀山宗风道风。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作为汉传佛教院校的高等学府,是国内僧伽教育的重镇。学院专门设有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以推进观音文化、信仰和精神研究为要务,努力使普陀山成为观音文化、信仰、朝拜的中心。学院在学僧培养方面还增设观音学作为特色学科,本学科是一门以研究和推动观音信仰为核心的学问。

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普陀山佛教发展的历史是极为重要的案例。当前学术界尚未有关于普陀山佛教史研究的通史专著,本书系统梳理普陀山佛教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撰写《普陀山佛教史》,使普陀山成为佛教的全新样本。

普陀名山,观音道场,灯传千载,名播五洲,古来就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回望名山历史,菩萨显应,高僧懿行,帝王崇建,名公外护,百姓巡礼,信众感通,成就了普陀山千年不熄的香火,书写了中国名山圣地的信仰史。

《普陀山佛教史》是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对普陀山佛教史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旨在客观理性地呈现普陀山佛教演变史,以期对当代普陀山佛教的发展提供 历史资料和借鉴,并最终促进普陀山佛教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撰写,为坚持普陀山佛教中国化方向提供学理依据,为弘扬普陀山佛教宗风道风提供智慧支持,为推进普陀山佛教名山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为推展普陀山佛教文化奉献绵薄之力。

本书系统梳理普陀山佛教的演变历史。其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佛教传入普陀山。佛教何时传入普陀山,迄今并无定论,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探讨有关佛教传入普陀山时间的多种观点。

第二,宋代普陀山佛教史。研究宋代普陀山佛教之演变历史,包括宋代的佛教政策与转型,宋代普陀山的政治、交通与佛教的关系,宋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宗风与高僧,宋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初步建构和朝山信仰的初兴等。

第三,元代普陀山佛教史。研究元朝政权与普陀山佛教之演变历史,元代普陀山佛教宗派、高僧与对外文化交流,元代普陀山第一部山志,元代普陀山汉藏佛教文化融合以及士大夫的朝山信仰和神圣空间建构等。

第四,明代普陀山佛教史。研究明代普陀山佛教之变迁历史,包括明代佛教政策与信仰转向,明代政权与普陀山佛教兴衰,明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和高僧,明代普陀山两部山志,明代神圣空间的继续建构和朝山信仰的继续发展等。

第五,清代普陀山佛教史。研究清代普陀山佛教之变迁历史,包括清代佛教制度和世俗化进程,清代普陀山佛教兴衰,清代普陀山佛教宗派、宗风与高僧,清代普陀山四部山志,清代普陀山神圣空间的全面建构和朝山信仰的鼎盛等。

第六,民国普陀山佛教史。研究民国时期普陀山佛教之演变历史,包括民国佛教政策和普陀山佛教,民国普陀山高僧及其宗风,民国普陀山文献和志书,民国普陀山日渐完备的神圣空间与蓬勃发展的朝山信仰等。

本书的出版将推动普陀山名山建设工程,拓展观音信仰与普陀山文化的深度研究,铸造灵验观音、生态观音、文化观音品牌,全力提升名山文化品位,推进普陀山佛教实现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兴教”的历史性跨越。在社会精神家园建设层面,通 过文化传播的形式扩展观音精神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  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六和愿景。普陀山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观音信仰的朝圣中心,是凝聚大众人心、增进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目前须紧紧围绕“海天佛国”名山建设,进一步深化普陀山观音文化内涵,营造观音信仰氛围,锻造观音修持法门,构建普陀山朝圣观光体系,向世界人民讲好观音的故事,讲好普陀山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释会闲,浙江宁海人,斯里兰卡凯兰尼亚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一九九零年在普陀山慧济禅寺礼道生长老、了开长老剃度出家,临济宗、天台宗、曹洞宗、律宗法嗣。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导师、学院国际观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普陀山普陀讲寺首座、监院;斯里兰卡国立凯兰尼亚大学佛学与巴利语研究院客座讲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兼职教授等。

主编《普陀山佛学丛书》《普陀学刊》《观音研究文集汇编》(共3册)、《观音菩萨经典》(线装,共5册)、《观音现代灵感事迹汇编》《巴利佛教要略—(一个历史框架)》《吕碧城著作集》(上、下册)、《宋王安石书楞严经墨迹》(一函一册)、《佛教逻辑研究》《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道生长老书法集》(共2册);点校《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金刚经笺注》《犍陀罗古代佛教经卷:大英图书馆 卢文残片概述》;著《千手经要义》《闲师慧语》(共3册);发表《观音文献述要》《叶均:南传佛教经典的伟大传译者》《略论慧思大师与禅宗的渊源》《鹫峰狮吼,复兴天台—谛闲法师的僧伽教育实践探索之路》《南岳慧思大师的末法思想》《玄奘译经事业及对历史贡献的探微》《药师佛信仰的经典阐释与现实意义蠡测》《太虚法师僧教育思想及其思考》《谛闲大师“性修不二”的普贤行思想刍议》《道宣律师为何独钟<四分律>》《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论文。

 

景天星 ,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兼任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研究员、法门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佛教史、佛教哲学、宗教地理学等。著有《丝路高僧传》,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及其应化道场演变考述》等论文多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宗教学学科佛教分支条目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