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当遇见传统文化

2024-07-26

于此时当下法界各种因缘的碰撞, 放假回来赶上田老师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精华《论语》和《易经》的精髓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们讲课,孩子站在当下人生旅程的起点,可以说是一张没有染污的白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万千变化的世界可以说比成人理解的更加精准。成人生活在自己主观意识的经验世界里,思想已经固化,总会带着自我的分别心去理解一切,从来没想过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是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岂不知只要带着有色眼镜的去分别认知一切好的坏的皆是处在二元对立的层面,总归是错误的。

当遇7见传统文化.jpg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著作之首的《易经》,很多人都认为是传播迷信的东西,腐蚀人的思想,其实不然,《易经》是我们智慧的祖先根据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认为天地万物皆在相续不断的变化之中,且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比如四季更迭的交替,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等等,通过特定的公式,可以演算出所有事物的变化。然在佛教中,这些一切有变化的现象则称之为缘生法。万法皆有因必有果,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在缘生法中,没有那个法是真实聚集不可变异的。比如八个卦中的兑卦,是唯一谈论喜悦的卦,卦象是“泽”,特性是“悦”有愉快,欢乐之意。兑者说也,说着悦也,悦者喜悦,高兴,由卦的本意延伸到与人沟通要保持心情愉悦,说出的话要悦耳动听等意。田老师讲兑卦的和有二义,和而不同,允许不同声音出现,允许自己内心有不同的想法,有适当调适之意;和解,有化解之意,如有冲突的地方,选择和解,总而言之,跟一切人事物和解,讲到“和”的最高级境界是道合,如象辞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孔子对此卦的意解认为是朋友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滋益,此处孔子所说的朋友在笔者认为是志同道合,有共同志向的真正的同参之间的合,这和佛教讲的僧团的六和敬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秉持佛陀教法的六和敬思想,所以才有和乐清净的僧团,如此才是正法久住的基础所在,如此才能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

《易经》的理论展示给我们的是天地之间世界微尘万千变化,无有定数的现象,告诉我人要崇畏自然,如讲到自然与人相生相克,互相作用,相互依存等,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表面看与佛教的理论并不冲突。然而佛法则是从根本上告诉我人有为无为法的真正所依处,作为缘生法的宇宙万有皆是我人的虚妄心识所变现,也就是说世间的依报,从他统一相上看,是有情异熟因所共感的,从各有别报来看,是每一有情的异熟识所自变的,缘起法说明,一切有为法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包括微尘砂砾等,既是随缘变化的,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缘聚而有,缘散而灭,离开因缘的关系,一切法皆不可成。如此佛法教给我们,要通过细微观察生命流转的各种幻相,真正透过去才是修道,因此佛法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所以唯识宗的理论告诉我们心外无境,离开心,没有客观不变的体。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曰:“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此处可以看出,这是从宇宙人生的生成显示我们所认识的一切,由于无始以来的错误习惯,往往以为离心而有,其实,客观、独存的境相是没有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是自心现起的影子,而《易经》认为万物的变化现象是生生不息的存在。当知此心是一切外在变化的根源所在,所以佛法不否定假名、假相、假用,是遣除我们的自性执而已。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如此的和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是心境合一,即是与道合,心不动则万物不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维摩诘经》云:“心净则国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