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夏安清凉
2024-09-03
安居,意译为雨期,乃僧人的修行制度之一,又作夏安居、雨安居、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等。依照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四,形心摄静为安,要期在住为居,此为安居之含义。安居制,起源于古印度,而推行于我国的姚秦时期。印度夏季的雨期可长达三月之久,雨期的地面虫类及草树新芽很多,为避免僧人在此期间踩杀它们,招引世讥,故佛制僧人聚集一处修行,避免外出,以长养慈悲心。
安居之首日,称为结夏。安居结束之日,称为解夏。在结夏与解夏的九旬期间,则称为半夏。依律,解夏之时,僧团要如法如律地作自恣、解界、结界、受功德衣等四事。圆满一次安居,受具足戒的僧人则戒腊增长一岁。
在佛教,僧人的辈分高低,是依戒腊多少而定的。其中,戒腊、夏腊、僧腊,这三者往往是容易混淆的。戒腊,指僧人受具足戒以后夏安居的年数,又作法腊、夏腊。僧腊,则指僧人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
今年的安居与暑假有时间上的重合,所以在安居与暑假之间的选择,是需要面对的抉择。留下安居,回常住发心,调养身心,其他事务。如何取舍,是个人的选择,无有好坏。
结束了繁忙的期末考试,我们开始了正式的安居。必要的日常随众之余,空闲的时间由个人安排。今年的安居打了两个七,第一个七,每日一部地藏经,第二个七,则每日二部地藏经,且共修一部地藏经时是没有中场休息的。这就需要留意如何用气了。一部地藏经加上上供,需要八十分钟左右,如何在这八十分钟内长时间用气唱诵呢?首先,声音和腔调不能过于高扬,要略微低沉一点,高扬则容易耗气,且无法附和大众师父们的腔调,低沉一点则容易持续。其次,保持弹性的换气,有些人觉得一直唱诵会耗气,其实方法得当,即使气弱之人也可以坚持几个七的。最后,重要的是该以何发心去打七呢?可以是为了自利利他,也可以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是后者,其实心多少会感觉辛苦,因为觉得这是为别人做的事。而如果是前者,打七,不仅有助于道业,而且可以广利有情,这是为自己做的事,过程是快乐的,结果也是所求如愿的。
学院硬件设施的优渥,中央空调的使用,使得我们虽身处于炎炎夏日,却每日都可以感受着一份难得的外在清凉。共修的大教室中,并非处处同温,离风口近的则凉,无风口处则热,介于二者之间的则凉热适中。共修人数之多,故而并非时常能坐在自己喜欢的位置,总有感觉热或者凉的时候,当外在不能百分百如自己心意时,学会适应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人的身体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和可塑性的,适应能力也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不给自己设防和设置障碍,就这样,去适应和成长,像万物那样去生长。经过这次的安居,我相信了“心静自然凉”。当自己降低对条件的期待和要求,只是去适应的时候,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慢慢得到理解和接受,包括气温。就这样专注地诵经共修,渐渐地仿佛忘了外在的温度、气弱和时间,记得了开始与结尾,过程如同远去的波浪,起起伏伏,不必再去区别了,一点点远去,成为了大海中的风景,和回响的海浪声。当心静下来,身心是清凉的,这种清凉不同于外在的清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日复一日,时光总是如水一般流过。期盼解夏的日子到来,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想做的事。而当解夏一刻真的如期而至,内心竟有一丝的不舍。不舍炎夏里的阳光,不舍星空下的蝉鸣,不舍读诵过的经卷,不舍穿行于殿堂间的身影,不舍默默安守于当下的那颗心。
“安居”,转眼间,变成了“解夏、自咨”。这个夏季,一边过得忙碌不已,仿佛时间不够用一般,另一边又仿佛什么也没做过,心中无有痕迹。甲辰年的安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现世安稳,夏安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