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选择
2025-01-18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而会被外界喧嚣所扰,被他人期望所困,从而迷惑了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因此,要学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勇敢追寻那份真正的值得。这样的人生就如同璀璨星辰,独一无二,闪耀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与色彩。
我和娟是大学校友,她是学中医的,平时话不多,性格也很温柔。因为对佛法有共同的兴趣与渴望,我们渐渐相识,课业之余,我们时而约定,一起放生、朝山,抑或去寺庙做义工……
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一个寻常却又不凡的周末,我们三五结伴,漫步于学校附近的公园。忽而,一阵悠扬的佛音,自不远处那座小庙的缝隙中溢出,它穿透了尘世的喧嚣,轻轻拂过心田,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宁静与纯粹的向往。
我们不由自主地循声而去,踏入庙门,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古朴的画卷缓缓展开:师父与居士们正投身于寺院的修缮之中,搬砖砌瓦,洗菜煮饭,汗水与虔诚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庙宇间,旧屋与新砖并存,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未来的希望。
我们轻轻问候,随即融入这忙碌而有序的氛围,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没多久,午斋的板声响起,师父真诚地挽留我们一起过斋,饭菜虽简朴却饱含深情。
餐后,我们围坐在师父身旁,听他缓缓讲述寺院的故事与需求,那一刻,我们的心被一种莫名的情感所触动,仿佛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想要为寺院做些什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娟的决定如同一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即将告别的那一刻,娟毅然选择了留下,她的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与温柔,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这片圣地上的身影,与佛法共舞,与信仰同行。她向师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师父听后,甚是欣慰,仿佛看到了佛法之花在年轻一代中绽放的希望。
从那以后,娟就很少回学校,除了一些必要之事。她每天坚持发心,随众听法。连续两个多月,一直如此。善根的苗牙或许就在那时,悄悄地扎根于内心,坚韧而稳固。
在临近毕业的前夕,娟突然满怀热情地邀我一同前往五台山,她一心向往着朝拜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无所畏惧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次日上午,我们就并肩来到了台怀镇。抵达之时,恰逢千僧斋,只见浩浩荡荡的僧团,身着袈裟,步伐稳健,面容庄严,宛如穿越时空而来的使者,将古老的信仰与智慧,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场面,壮观而庄严,吸引了许多在家人驻足,其中不乏居士,他们虔诚地跪拜,每一次顶礼都仿佛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场面一度令人震撼。
那一刻,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到了佛陀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对信仰的极度虔诚与恭敬。在这片被信仰浸润的土地上,心灵也得到了深深的触动。于是,我们也随喜了几天义工服务,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无所求地付出所带来的喜悦,纯粹而深长。
毕业之后,娟也应了父母的心愿,进了一家中医院上班,并且入了编制。而我因缘成熟,顺利剃度出家。还以为这辈子,我们要走的路,从此各行各道。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如今的娟,俨然成为了一位庄严的小师父。上次无意间听说,让我惊喜交加。或许在世间寻找那么久,也无法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身,在五彩缤纷的红尘中穿梭,精神世界,却极其空虚。最终还是在佛法的世界中,找到得以安栖的心灵之岸。
多少人还在轮回的五欲之中,乐此不疲地沉醉。竭尽全力地去追求自己所谓的成功与幸福,却不知耗尽一生,也无法摆脱离苦的宿命。这些仅仅还不够,这个过程所造的业,需要自己,遭受今后长劫的轮回之苦。经过几年的工作生活,娟依旧没有埋没自己那份可贵的善根,并且一直都在默默地保护它、培植它,令它在日积月累中悄然成熟。
唐太宗曾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又沩山灵祐禅师云:“出家者,非为衣食也,非为生活也,非为安逸也,非为逃避也。”一个出家人,能把俗人所欲罢不能的五欲六尘,弃如敝履,努力修正自己,真心希求解脱。这种勇气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大智大勇;这种志向不是霸气外露,而是任重道远;这种行为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