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如幻的生活
2025-02-05
食物会让人联想起童年的记忆。今天早上,吃着同行小伙伴盛给我的一碗土豆粉,咀嚼着香喷喷的粉条和汤里的豆腐,我的思绪顿时飘到了小学三年级的课堂。
那时班级开始写作文。写的好的,老师会拿着他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我的同桌是一名长相清秀、眼睛大大的男生,那天,他的作文被老师念了。
我一直记着,文中接近结尾的一句话:“我咀嚼着热腾腾的面条,仿佛咀嚼着母亲对我的爱。”这句话可以说是他整篇作文里的金句,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表达了母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我内心大为震动,惊为天人。我一方面想着,只要肯努力,我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一方面又不由得感慨,在当时的那个年纪的我,是永远也写不可能有机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因为我不得不承认,这句子的背后,是深深的生活经验的不同。
我心中曾有一丝落寞,我落寞的不是我的能力写不出来,而是缺失的“那一碗面条”。
现在看看,人如果总是盯着杯子的缺口处,那他将会一直生活在不如意与悲伤的状态中。若是看着已经拥有的,珍惜并感恩,就会活在知足常乐的状态中。
世间处处充满竞争。因为资源有限,不放弃五欲六尘,必然为五欲六尘去奔波竞走。因为以五欲六尘的快乐为真实的,于是去争取和抓住。但是忙忙碌碌一生,回过头来再看,除了日渐衰老的身体,疾病的各种累积,那些努力追逐过的财色名食睡,今昔又在何方呢?
看明白世间的虚幻性并不容易,需要甚深的般若空慧。
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宝意和宝上二童子在初发菩提心之前就已了达如幻三昧。华德藏菩萨请示佛,如何得如幻三昧,佛开示:“不依三界,亦不依内,又不依外,于无所依得正观察。正观察已,便得正尽,而于觉知无所损减。以无减心悉度正慧,谓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一切诸法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无有生法。随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如是通达无生法者,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悯度脱一切众生。善能深解如是义已,则知一切诸法如幻,但以忆想语言造化法耳。然此忆想语言造化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达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
所以过去心不可得。好好的把握当下,去看破世间命运的好坏都是梦幻泡影,去奋发起来,在余下的生命时光里去专注道业。要时时关心生死大事,世间名闻利养的心要把它放下。
关注好自己的身心,念头里面有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要抓住现前一念,扫除烦恼习气,把身心上的滞碍荡开,把内心中的世间念头逐步地洗涤干净。
回归真实的内心,这一期的生命最应该面对、最应该解决的真实问题,却常常忘记了它,而对日常生活中诸多假的东西、梦幻的东西天天去追求。
人在轮回中,难得生起的出离心却常常容易忘记。祖师大德依靠佛的圣言量,透过他们修行的实践和心性的力量把众生这一念的出离心激发出来。为什么我们会厌离?是因为每个人本自有清净的佛性。
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安住在这种清净的、不生不灭的状态,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才能不辜负自己本具的佛性。一个人的道心直接就体现在他的出离心。出离心是般若智慧的相。有出离才会生起佛性的一种参照系,有出离心的人就有希望去解脱无量劫以来的轮回。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心性上去真修实干,早日打破三界六道轮回的枷锁,蒙佛慈力加持,得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