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不立危墙

2025-02-07

在人生的旅途中,与人相处是一门细腻而深邃的艺术。与人相处不好,不仅侵蚀着自己的修学生活,而且阻碍个人的发展与团体合作。长期与人相处不好,还会导致负面情绪积累,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甚至引生焦虑、抑郁等阴霾。然而,这些并不是无法突破的死穴,一旦看清了这些现象的本质,会发现这些因缘和合的假相,只是纸老虎罢了。

出家人要以智慧为舟,慈悲为帆。心灵的行相特别微细,我们根本发现不了。无始劫的生死轮回,使得真心被无明厚重地遮蔽,内心装了太多东西,无法释怀,无力承担,因而不够空明,不够寂静。遇事容易随顺生死习气,把慈悲与智慧完全抛之脑后。

很多时候,与人擦枪走火,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过失,并且正是自己所不容之处。而这也是烦恼矛盾的关键,一旦启动见人过失的机制,就会觉得一切人都存在毛病,哪怕佛菩萨示现在眼前,也不会感到功德殊胜,甚至视而不见,失之交臂。如此这般,自己所安立的名言必定是狭隘的、计较的、刻薄的,显然这样的生命也肯定会是苦多乐少。所以,古德曾告诫我们,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又《华严经》云:“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因此,与人相处,首要启动的心灵运转机制即是,但观功德,不看过失。

图片2.png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不是不懂得,但凡生而为人,都具有两面性。倘若看到众生恶的一面,不懂得包容理解他的恶,对方必定以恶的方式回馈,如此只能形成一个恶性循坏。严重时,还会到处宣说对方的过失,从而陷进是非的泥潭。因此,要尽量包容、理解、原谅众生的恶,尽可能的把众生善的一面发觉出来。他人有优点,要学会真诚地赞叹。如此这般,彼此的慈悲、宽容、理解等善心即能渐渐被开发。这样就能激起层层善的涟漪,荡漾在彼此的心间,绽放出一朵朵和谐之花。而且,想要帮助对方,就要学会屏处三谏。抱持温柔且诚恳的态度,软言相劝。三谏过后,断然放下。并且告诫自己,努力做到不看、不说任何人的过失。

此外,要学会自我反省,正视自己的烦恼。作为一个凡夫僧,更多的时候,萦绕于脑海中的是轮回的念头。反观自己这生的果报,没有少年顿悟无常,没有一闻千悟……这就说明上辈子肯定没有做多少善事功德。从无始以来,必定恶多善少,若不如此,早已成为出尘罗汉抑或菩萨。苦海汹涌澎湃,淹没了解脱生死的大道。倘若继续随顺自己的生死轮回习气,那么每天必将在烦恼无记当中度过。如此,后面等待我们的果报,显然不会吉祥善妙。

因此,要经常反观自心。长期以往,自己的贡高我慢,骄傲自满等就会渐渐被降服。一旦变得谦卑、低下,就更加容易得到大家善良的加持。自己的傲慢一经摧毁,法水即能更好地滋润心田。君子争过,小人争功。若再发现他人的过失,要勇敢地学做君子,想想是否正是自己的心不清净,或者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才使得对方被一时的烦恼情绪所缚,从而做出不够理智的事。而且,我们还可以寻求观世音菩萨的帮忙。正如《普门品》的赞偈所言,假饶造罪过山丘,不须妙法两三行。所以,可以多跟菩萨发露忏悔,架不住天天如此,总有一天能够生起真实的惭愧之心。同时,可以多念观音圣号,多祈祷观世音菩萨。祈祷菩萨加被,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能够有能力帮助他人,感化他人。如此,自己好不容易积累的功德法财,才不至于被贪嗔痴的烈火熊熊焚烧。

与人相处,切勿让眼前的瑕疵,搅乱和谐的节奏。正视烦恼,勤加反省,多多祈祷能够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地完善自我,以及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力量,成功地铸成一道坚实的,面对生活困境的防线。以慈悲与智慧的光明,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样就能不立危墙,安然行于佛道之上。用包容之眼,观功念恩,生命即可沐浴在喜悦与光明的海洋之中。如此这般的生命,走到哪都将是伴随着一片吉祥与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