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新年有感:于学院学修体悟
2025-02-13
新年伊始,寺院迎来了最为忙碌的时节。犹记往昔常住寺院之时,从除夕便开始举行普供仪式,直至初三,寺院的修行日程悄然转换,僧众们开始坐香,这新年燃起的第一炷香,被称作“元宝香”。元宝香,承载着深厚的佛教寓意。佛教故事里,五百人出海探寻宝藏,其中一人幸运地采得如意宝珠。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寻宝故事,而是蕴含深刻哲理的比喻:人人皆有一颗摩尼宝珠,它象征着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只要能够明心见性,便能证得佛果。摩尼宝珠,能生万法,得之者,所求皆应。燃元宝香,便是祈愿众人在新的一年里勤奋精进,努力寻回这颗象征着圆满智慧的摩尼宝珠。
普供的规模与对象,通常由寺院的护法佛像来决定,若是寺院中有泉井,那龙王爷也在供奉之列。记得那时,寺院里有五十几处需要普供的地方,僧众们分成三班,从早上八点便开始忙碌,直至最后在禅堂集合回向,一整天下来,虽疲惫不堪,但老和尚严格要求,一切行事都要遵循丛林规矩,如理如法,尤其是对待护法鬼神的供品与仪式,更要严谨细致。因为听闻有些鬼神一年也就盼着这几次普供,若稍有差池,恐会引发他们的嗔怒。除夕之夜,需有人值班守夜,初一恰逢弥勒菩萨圣诞,又要举行拜愿普佛仪式,种种事务交织,让寺院里的新年充满了忙碌与庄重的氛围。
近些年来,因求学于佛学院,我大多选择留在学院过年。这里环境清幽,少了几分尘世的纷扰与忙碌,我得以在静谧中享受独处的时光。或是捧起一本经书,沉浸于佛法的智慧海洋;或是静心念佛,让身心在佛号声中得到净化;亦或是在蒲团上静坐冥想,体悟内心的宁静与祥和,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惬意。今年也不例外,我依旧留在普陀山佛学院过年。偶然间,看到一位老参师父在朋友圈感慨“还欠包子账呢”,这简单的话语,却勾起了我对新年这几日的诸多感慨。
大年初一的普佛与普供仪式,一直持续到十二点多,虽说忙碌,但在这庄重的氛围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在一场场普佛仪式中,我看着那一张张虔诚的面孔,心中涌起万千思绪。那些年迈的信众,面容沧桑,双手粗糙,却紧紧握着香,口中念念有词,不停地向佛祈祷。看着他们,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父母的面容,他们也是这般日渐衰老,双手因操劳而布满老茧。我深知,他们满心盼望着我能回家过年,就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在新年里渴望子女的陪伴。《跪羊图》中的歌词“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远乡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累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唱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也道出了为人子女的愧疚。自出家以来,我为了让父母能在未来解脱苦海,踏上修行之路,便很少回家过年。看到这些如父母般的面孔,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再看他们,又仿佛看到了累生累世的自己,惭愧之感涌上心头;而当我想到每一位众生皆具佛性,皆是未来佛时,恭敬之心又自然而然地升起。《坛经》有言:“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使众生成佛。”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切不可轻视任何一人。惭愧、悲悯、恭敬这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我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泪水滑落,可我的内心却满是欢喜,难得在过年时,还有这么多人来到寺院祈福消灾,只是遗憾我的父母还未走进三宝之门。
谈及拜三千佛忏,于我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修行体验。以往,我参加拜佛忏的次数并不多,但当全身心投入其中时,才真切地感受到它对身心的滋养。起初,身体的酸痛感阵阵袭来,从小腿、大腿,再到腰部,仿佛全身的筋骨都在抗议。然而,三天的坚持过后,身体逐渐适应,身心也变得愈发轻松。《佛说佛名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礼佛,作为佛门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诸多高僧大德都曾通过礼拜经典来修行,如拜《法华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便是通过礼拜众生而成就佛道。在拜忏过程中,口称三千佛名,每一声佛号都如同在心田种下一颗菩提种子,皆成如来种。佛教有云:“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法华经》亦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再者,忆佛念佛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中讲:“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的名号,蕴含着佛的宏大愿力、独特修行法门以及无量功德。以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为例,其得名缘由有三:一是在远古因地修行时,观世音菩萨发下大悲誓愿,蒙宝藏如来授记得名;二是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通过闻思修证入正定,以耳根圆通自利而得名;三是若有无量众生受诸苦恼,听闻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而得名。还有一些佛名,如“南无象鹫师子岩雷难过上佛”,其深意令人费解,不妨将其当作“话头”,在修行中参究。若拜忏时能做到身口意三者相应,体悟“能礼所礼性空寂”的境界,自然会感受到“感应道交难思议”的奇妙。
在佛学院的学修生活中,梵呗佛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院的维那和悦众们,梵音功底深厚,他们的唱诵抑扬顿挫,如天籁之音,令人赞叹不已,我自愧难以企及。我也曾参加过诵《华严经》等佛事活动,听老法师讲过,唱诵梵呗时,要运用丹田之气,辅以鼻音,且需一咏三叹,如此方能唱出韵味。细细品味,在普佛、拜忏等佛事活动中,梵呗的音声的确功不可没。《十诵律》中提到,听梵呗有五种益处:身体不会疲倦、不忘所忆之事、心不懈怠、音声不坏、诸天欢喜。《长阿含经》中也说,音声具足五种清净,才称得上是梵音,即正直、和雅、清彻、深满、周遍远闻。《法华经》讲道,若有人以欢喜心,用各种美妙的音乐供养佛,哪怕只是发出一小点声音,皆已成佛道。正如《楞严经》所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佛事活动,是古往今来大德们慈悲为怀,广开方便之门,以音声为媒介,摄受大众,在尘世中营造出一片修行的净土。愿寺院的暮鼓晨钟,能惊醒世间追逐名利的过客;经声佛号,可唤回在苦海中迷失的世人,让更多的人能在佛法的指引下,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