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身在局中不入局

2025-02-26

众生的分别念很难压制,无始劫以来,一以贯之地随顺生死习气的运转。犹如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势力,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众生的思维与行为,并且难以挣脱其束缚。这股力量,既隐蔽又强大,常常使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执著与偏见,难以自拔。

起念头就有妄境界,妄心妄境互熏,两者交替,从而起惑造业,坠陷生死,流转沉沦。我们由最初的一念妄动之后,失掉觉照,从真如法身起了对立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照顾无明,使之越长越粗,就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众生枉为众生,关键在于执妄为真。真心是水,因遇无明之风,而成妄心的波浪。凡夫只认波浪一般的妄心,背觉合尘,从而过上了流浪的生活。显然,跟着感觉走的生命,注定会和痛苦相伴,也必然难以心安。

然而,法身离念,清净本性永远湛然。而我们早已把心体丢失,计执我及我所。随顺自己的感受,由感受安立名言。把现量的境界,加一个狭隘的名言。好坏、美丑……都是从自己的分别概念当中滋生而来。由爱水滋润变成有,并且念念执著,无尽的生死轮回就此产生,无法停息。所以,凡夫的业力不可思议。但是,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念头既没有来处,又没有去处,就不可得。

1111111.jpg

宇宙的万有真相,就是由我们的真心变现而来,却当体即空。凡夫把善恶当成真,二乘灭色取空,灰身泯智,菩萨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十法界所依止处即一念心性。当我们了解这现前一念心性,把心带回家,不管它起善抑或恶,这都是心的作用。心是万法之体,善恶是万法之用。 又《坛经》云:“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一切法如镜中像,如影中响,了不可得。三界虚伪,唯心所造。心灭则种种法灭,从而即能达到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因此,要舍掉爱憎取舍。如此,即能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显然,我们想要让波浪回归大海,首先就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心体永远远离妄念,不会随妄念而增减,也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所以相信自己错误的感受和想法,损害之处极其深重,正因如此,使得众生难以从轮回的幻境之中觉醒。有些人以感受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体,从而情绪变化无常。有些人把思想作为我,从而我思故我在……

凡夫最大的名言即贪恋娑婆世界,因为这里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从而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转于此。因此,我们想要活出更加豁达自在的生命,就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战胜错误的思想。天天思维娑婆世界的过患,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日积月累间,之前所贪恋迷执欲罢不能的种种,渐渐就被放下了。同时不要相信一切色法。禅宗大德净慧长老特别擅长运用“无”字公案,一旦接触自己所执著的对境,就说“无”,时不时提醒自己要放下。这也特别适合我们后学效仿学习,实际上众生所见的一切都只是虚空花罢了,哪怕遇上自己极其喜爱的对境,真相也唯是虚妄。所以,在我们遇到这些对境之时,刚开始要尽力控制自己别动,等那个强劲的势力过去了,再采取行动。这能让我们慢慢地减轻生死的力量,从而渐渐地与某种程度的轮回真相靠拢。

六祖当年,因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自本心。所以,我们想要活成与祖师一样的生命,就要学会无住生心。对自己五蕴的思想、感受等,切莫住著,这即是在随顺真如。不能返本归源,肯定是有地方执著。心有所住,必有所缚,这是错损菩提。但值得庆幸的是,真实必然能够破除虚妄。因为妄想无根,皆依真如。

众生的烦恼有起净之功,当我们特别迷乱烦恼之时,法身也一直常在,且没有刹那顷离开过。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现前一念心性,与诸佛无二无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具足见闻觉知,且见闻觉知的当下毕竟空。千万别再甘当自己念头的奴隶,那仅仅是在随顺无明,增长生死之势力。不入妄念之局,即能更加顺利地驶离生死的此岸,趋向涅槃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