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戒律为基

2025-03-13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佛陀的此句箴言穿越千年,至今仍如晨钟暮鼓般,叩击着我们修行者的心灵。在浩瀚的佛教法海中,戒律如同舟楫,既规范着身口意的航向,又承载着觉悟的彼岸……

 戒律是我们出家人之根本,是我们一辈子所不能舍去的东西。在《说文解字》中:戒:警也,就是警戒的意思,现在它的意思有防备、同“诫”、戒除、禁止做的事情、佛教的戒律、等等,律《说文》中:均布也。“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用来校正乐音的标准,这个解释说明了“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们必须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现在它的意思法律、约束等,可见“戒”和“律”原本都有它自己的意思,以上就是我们世间所讲的意思。我们看“佛教”中是怎么解释的,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讲“戒”与“律”并称,“戒”梵语:“尸罗”,指“防非止恶”,“律”梵语:“优婆罗叉”或“毗尼”,指“生活上的规律”。在《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五戒十善至二百五十戒等,这是“佛教”当中的解释,由此可见“戒”和“律”两个合在一起属于佛教的一个专业术词,佛教当中比较常用,戒是以自发的内心自觉遵守的规范,律是在他人或教团的监督,强制的规范。

123.jpg

戒律是世尊所制,除了世尊其他人都不可以制戒。我们常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由此可见戒的重要性,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持戒为基础,《涅槃经》记载:“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身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还有许多部佛典当中都讲过要以戒为首为基础,戒律其实涵盖了很多细节,比如说从行为规范、衣食住行,无不包含在戒律之中,让我们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在正念当中去修行。

戒律有助于个人的内心修养,会让我们远离烦恼和执着,走向觉悟,而且它还是我们修行的基础,通过遵守戒律,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禅修和智慧的培养。戒律其实并不是单一的对我们的一个约束,而是内心修养的一种表现,在生活和修行中去理解和落实戒律。

在此次第六届佛教论坛《雪窦山宣言》中有提到倡议“坚持以戒为师,勤修三学,”读到此句话的时候我的脑海当中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坚持”二字,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因为我们人都有惰性,而持戒又是一辈子的事情,坚持下来很难,好多人刚从戒场出来之时持戒的心是非常坚定的,但时间一长,我们的这颗坚定的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慢慢的动摇,会随波逐流,持续性不强,所以用坚持来提醒我们。

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持戒,因为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根本 ,是关乎我们佛教源远流长的基石,而且戒律在佛教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净化我们心灵的钥匙,更是我们出家人培养智慧和修道的工具。通过持戒他能够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同时也能在社会中展现出出家人良好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