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净土十疑论浅谈一
2025-03-15
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世界秽土是,极乐世界净土也。净业行人往生有两种差别:一种是随业往生,一种是随念往生。随业往生就是修行人在今生成就了念佛三昧,在加持力下产生了强烈的往生业力,而此业力强过于多生过去的生死业力,这就是我们说的净业成就。随念往生的特点是临终时刻正念现前,这需要我们平时的训练栽培,对弥陀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与愿力。然而,凡夫众生还是有很多微细疑惑、障碍在我们心中缭绕,为了消除这些疑惑,我们一起学习研究《净土十疑论》。
秽土,我们众生有漏业力招感所得,它可能是罪业也可能是善业,但是这都是依止有所得心,依止无明妄想、自我所创造的杂染法,我们在此生起烦恼与颠倒,不知出离。
净土,不是有漏业力所成,而是三世诸佛的清净愿力所变现。我们在那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此清净效果故称净土。
第一疑: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声闻人为自身安乐求出离,菩萨为利有情叫大悲。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我们应该陪伴众生流转,才有因缘教化。但是,菩萨也有两种:一种是长时间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已经成就无生忍,在我空、法空的智慧下,确实应当承担职责,陪伴众生三界流转。第二种是还未得成就的菩萨和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还没有成就无生法忍,有无名烦恼,与众生有对立,有我相、人相,这时要须常不离佛,当忍力成就的时候才堪处三界内,于五浊恶世中救苦众生。也就是说实践菩萨道的过程也是有它的次第的,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身份,辨别自己的力量。
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很发心,很乐于助人,但是在缺乏智慧的慈悲下,往往会引发更恶劣的后果。没有我空、法空的调适,知见难免夹杂。也有些人,在缺乏慈悲的智慧下,发心也往往容易产生烦恼。
慈悲和智慧有的时候看似有些矛盾,《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用大悲水饶益利益众生,我们才能成就像诸佛菩萨一样的智慧花果。因此,修学菩提是从众生为出发点。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中阐述道,菩萨道有两种:一是般若道,一是方便道。在初地之前的菩萨要偏重般若道,以智慧来引导慈悲;而初地以后的菩萨则是以慈悲来引导智慧,通过这样来进行调和。因此,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净土的菩萨道,求生西方并不是舍弃众生,只为自利,仅是因为在于凡位的菩萨要偏重亲近十方诸佛,而不是一开始就亲近众生,迷失自心。
成佛度众生也要有资粮,看看那一入山门的四大天王和诸尊佛菩萨,哪位手中不是执持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