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法法相益 法法相因
2025-03-25
谈及戒律,众人往往联想到刻板与束缚,仿佛一旦受戒,便失去了自由之身,被戒律的枷锁紧紧捆绑。对于初入佛门之人,由于对戒律的陌生与敬畏,加之害怕在修行过程中犯戒,往往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受戒。然而,在《中阿含经·何义经》中,阿难向佛陀请教持戒之真义,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误解的根源。经中云:“世尊告曰:“阿难!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有不悔者不应思……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佛陀此言,道出了持戒的深远意义。经中:“法法相益,法法相因。”这句话深刻阐述了持戒的本质与功效。持戒并非束缚,而是通往无悔之路的明灯。持戒并非为了外在的形式或他人的认可,而是为了内心的清净与无悔。因为持戒,我们便能避免许多因放纵欲望而带来的后悔与痛苦;不后悔,自然便能生起内心的欢悦与宁静;欢悦与宁静,又能引发喜悦与安定;喜悦与安定,进而导向内心的满足与解脱。
持戒的真正涵义并非为了得到某种外在的利益或功德而去刻意持戒。相反它是顺应自然法则的必然结果。受戒之后,应以何种态度持戒,将决定未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只要持戒,自然而然便能得种种利益,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说因为为了得到某个功能,获取哪种利益才去做某件事。在持戒的过程中,会因持守不圆满而犯戒,从而生起懊悔之心。若一直生起此懊悔之心,会影响对持戒的信心,从而生起对戒律的退却心以及畏惧感。若有犯应积极去忏悔,即已悔过,就不应再深陷于懊悔之中无法自拔。因为过度的懊悔不仅无助于改正错误,反而可能消磨持戒的信心与动力。只有放下懊悔之心,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在持戒的道路上。不生懊悔之心,自然能得欢悦喜乐,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自然而然。因此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去受戒、持戒。受戒后应以虔诚、敬畏而又自然的心态去持守戒律,不为了持戒而持戒,也不因犯戒而心生畏惧与退却。如此方能真正体会到“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深刻内涵与无尽妙用。
此外这段经文不仅对于出家受戒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在家信众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事,跨不过去的扛,往往容易心生烦恼与抱怨,与其临时抱佛脚。此时不如从当下的生起一念善念做起,随之在顺逆境都能够善护念此善心,之后恒常守护此善念,久而久之,所求皆如意,所遇皆吉祥。 如此,我们方能深刻领悟“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深刻内涵,于持戒中得自在,于生活中见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