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书卷如镜照心灯
2025-04-06
修行是置身于一片宁静而深邃的精神海洋,阅读,便是那指引我前行的熠熠灯塔。师父曾说:“经卷是佛陀的脚印,典籍是祖师的袈裟。”初闻此语,只觉意蕴悠长,随着修行日深,才愈发深刻地领悟到,读书,恰似以他人智慧为砥砺,精心打磨内心之镜,让那象征着觉悟的菩提种子,在字里行间悄然破土、萌芽,直至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一、借他山之石破我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虽目不识丁,却能在听闻《金刚经》的刹那间,豁然顿悟,开启了一代禅宗的辉煌篇章。这一传奇事迹,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阅读真谛的探索之路。原来,阅读的至高境界,并非仅仅局限于眼睛对文字的机械扫描,而在于心灵对法理的深刻印契。
当我轻轻翻开那部承载着千年历史风云的《史记》,司马迁以如椽巨笔勾勒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百态,瞬间映入眼帘。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古往今来无数人为追逐名利而奔波忙碌的身影,而这,不正是《百喻经》中所描述的“渴鹿逐阳焰”般的痴迷与虚妄吗?众生如同那在炽热沙漠中追逐虚幻阳焰的渴鹿,被名利的幻象所迷惑,在无尽的苦海中苦苦挣扎,却浑然不知。再看苏东坡,他一生宦海浮沉,历经无数风雨波折,却能以豁达超脱的心境,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般千古名句。每当吟诵此句,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坛经》中的那句“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无论是顺境的繁花似锦,还是逆境的狂风骤雨,我们的心念往往随之起伏不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凭借文字的翅膀,游历于他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剧场时,实际上是在借助他人的经历,观照自己内心的倒影。“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迷失自我,却不知一切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读《百年孤独》,那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在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展现出生命的轮回与苦难。书中人物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那既定的轨迹,恰恰体现了世间万物“苦空无常”的法义,唯有洞察这一真相,我们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书卷中的八风不动
昔年,我在诵读《寒山诗》“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刹那间,《法句经》中“若见他人过,心常自省察”如洪钟般在耳边响起。当面对他人的嘲笑与质疑时,我们往往容易心生嗔怒,陷入自我防卫的情绪之中。然而,真正的智者,应如寒山子一般,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信,同时以《法句经》的教诲为指引,反观自身,审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是否存在不足之处。犹记得某次,我因一些机缘巧合,无端遭受他人的误解与指责。心中的委屈与愤懑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我淹没。想起《维摩诘经》“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一句,众生因执着于自我的认知和欲望,对外界的人和事产生种种分别心和贪嗔痴念,从而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那一刻,我如梦初醒,意识到眼前的困境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影。
《景德传灯录》记载药山禅师曾言“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一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话语,生动地描绘了一种顺应自然、自在洒脱的境界。这种境界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化作了“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的绝美意境。在静谧的山林间,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宛如稀疏的残雪,轻柔而静谧。文字般若如同一缕珍贵的栴檀,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能够渐渐消除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三毒,使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心得以显现。当我们沉浸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之中,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意境时,内心的烦恼与杂念也随之渐渐消散,仿佛被一场春雨洗净,回归到最初的纯净与安宁。
三、书山有路心为径:
太史公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眼光,书写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佛法中“缘起性空”的宇宙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佛法看来,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一切皆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而《史记》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记载,展现了朝代的兴衰更替、人物的命运起伏,这一切何尝不是“缘起性空”的生动体现呢?读《资治通鉴》,我们看到一个个朝代的兴起与衰落,宛如目睹了《仁王经》中所描述的“劫火洞然,大千俱坏”的宏大场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无常与虚幻。而这种超越时空的观照,恰似《楞严经》中所说的“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宇宙万物皆在本觉真心之中生起,如同大海中的一个泡沫,虽看似真实存在,实则虚幻无常。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警世恒言与《四十二章经》中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的教诫如出一辙。我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各种杂念和欲望,这些“心中贼”时刻困扰着我们,阻碍着我们的修行之路。我常常以曾国藩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来自我反省。这十二字真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修行智慧。它教导我们不要沉迷于过去的回忆,不要被未来的担忧所困扰,而是要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以一颗清净心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读书最奇妙之处在于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朱熹曾发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追问,而这一问题,最终在憨山大师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的公案中找到了答案。在荆棘丛中行走,虽然艰难险阻,但我们往往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注;而在月明帘下,环境舒适安逸,我们却容易放松警惕,陷入种种杂念和妄想之中。修行亦是如此,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能够积极应对,努力修行;但在顺境中,却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忘却了修行的初心。当文字在我们心中沉淀为智慧,我们便能领悟到经典的真谛。
晨钟暮鼓,日复一日,在这宁静的寺院中,我常常思量法显大师西行取经的伟大壮举。这位六十五岁高龄的求法僧,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充满艰险的西行之路。他穿越茫茫沙漠,跨越皑皑雪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佛国的距离,以血泪书写下一部部珍贵的经卷。每当想到法显大师的坚韧与执着,我心中便充满了敬意与感慨。今日的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必再像法显大师那般历经千辛万苦,便能在书卷中与龙树菩萨论中观,与智者大师参止观。愿诸君以书为舟楫,勇敢地渡过烦恼的河流,登上般若智慧的彼岸。在文字般若的海洋中,照见自己的自性光明。毕竟,经卷虽无言,却能开启众生的智慧之门;文字本无相,却可破除无明的黑暗。让我们在阅读中修行,在修行中领悟,共同追寻那永恒的真理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