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普陀山佛教史》的问世是佛教中国化的标识性成果
2024-10-29
邢莉在《普陀山佛教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发言
《普陀山佛教史》
我们祝贺普陀道场会闲法师和景天星博士合著的《普陀山佛教史》的问世。《普陀山佛教史》的问世是佛教中国化的标识性成果。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化以博大精深而构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的文化。中华文化不只以其文化本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而且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容纳、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普陀山佛教史构成就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佛教向我国本土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历时达两千年之久,地域广阔,结构宏大。大乘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信仰。而观音菩萨信仰在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占有首要的突出地位。她是适应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她是印度佛教的教理、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撞击交融的智慧果实,她是中国的僧侣基层和民众阶层以及上层统治阶层的共同建构下产生的精神图像。
我认为,观音信仰中国化的标识有三个方面。其一,中国观音道场建构与传承。其二,观音信仰在中国女性化的建构;其三,观音信仰在不同的区域本土化的过程,即其与民俗生活世界的互嵌和融合。
在这里,首先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构建。宗教人类学认为,人所生活的空间并不具有均质性或同质性(homogeneity)。这种非均质性(nonhomogeneity)主要体现在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异质性上。神圣空间来源于信仰,在佛教文化中表现为道场的建构。印度佛教的在中国的传播的标识有两个关键词即“普陀山”和“观音”。《普陀山佛教史》呈现了观音道场从印度的东南海滨到中国的舟山群岛安家立足的过程。以此广泛流传的“不肯去观音”的神圣信仰和情感固定化、场域化、神圣化,中国人信仰观音的精神图像具有了固定的不可动摇的反复确认的物理空间,因此《普陀山佛教史》对于具有权威的普陀山神圣的观音道场的构建过程的书写具有不可置疑的意义。
宗教学视域力图从本质上将空间阐释为人与神圣、人与社会交流的媒介。空间是人们把握宗教世界的重要依据,而宗教世界的空间是人来建构的。这本书与其他专门撰写的地域佛教史不同,是因为其专注于在海内外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最大的观音信仰的神圣空间的佛教史。
普陀观音道场的建构打破了或者断裂世俗空间的状态,赋予了普陀山的一器一物、一草一木都具有与世俗相区别的神圣意义。《普陀山佛教史》中指出普陀道场这个特定的空间既是佛或菩萨示现的空间,也是信仰者与菩萨通灵的空间。因此,其有别于一般的世俗的生活空间的建构不仅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属性,而且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本书的书写不仅确认了普陀山道场的佛教的宗教功能,其对于信仰者具有呼唤情感回应的神秘力量,而且成为佛教中国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标识。
《普陀山佛教史》全面、整体的阐释了普陀山信仰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建构的历史过程。作为“史”的纵线从两晋时期佛教传入普陀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以至于民国时期,呈现了普陀山佛教的整体的完整的发展起伏的文化脉络,其呈现具有完整性和整体性。两位作者面对历史的客观的直接书写是动态的,普陀佛教的历史过程是起落盛衰往复前行的过程,史笔不仅是描述,而是评述,所以也是史笔也是刀笔,会闲法师和景天星博士以丰富的史料、方志、碑文、笔记等阐释了普陀山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力图给后世留有历史的真实,这不能不赞扬两位作者高屋建瓴地驾驭繁复材料的能力和直面客观的勇气与信念。
普陀观音道场的建构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更不是由一个康熙皇帝就一锤定音的。持续的历朝历代层层累积的建构过程才有了今日享誉国内外的普陀观音道场。作者书写了普陀山佛教历史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多维度的、多视角的,书中呈现了海岛地域地域空间的多样性、特殊性与民间灵验传说的互动、僧侣阶层以及文化精英的构建与上层官方阶层的互动、海外航海人士的构建与本土观音信仰的互动。这层层累积的构建显示了集体记忆的社会性与连续性、文化性和可信性,使得读者感受到神圣空间通过中国社会的整个文化基础的表述而显现,而不是某个个体的营造和操作。因此《普陀山佛教史》显示的是僧侣阶层、民众阶层以及上层治理者在神圣空间佛教文化的累积和汇合。这个神圣空间的功能不是自足的,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之中,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中,需要各个社会阶层的参与影响,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社会各个基层的对立和差异,而是在观音信仰整合下的互动和促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著作书写的是不仅是一个宗教信仰的空间,而且是人与菩萨、人与人、人与社会灵动的空间。普陀道场的佛教正是在历朝历代经过社会各个阶层,层层累积的建构完成了观音信仰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本书给我们的启迪是,中国人能够在自己的乡土把观音信仰的从彼岸置换为此岸,中国人能够把超验的精神图像建构为神圣而世俗的空间。
《普陀山佛教史》是中国人与世界佛教的和平对话,是中国人对于世界佛教的贡献之一。
文:邢莉
图: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责编: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