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讲寺廊画》

2021-08-26

廊腰缦回 法义宣流 ——评《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讲寺廊画》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声传入中国,经过经典的传译,僧团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传入初期与中国固有文化价值与制度存在激烈的矛盾,但经过不断的调和、融入,佛教最终在隋唐之际完成了自身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物质方面,也积极吸收和使用中国固有的器物形态,在寺院的建立上因地制宜,吸收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长处,结合中国古代每个时代不同的建筑特点,逐渐建构出了符合中华风俗习惯、适应中国气候温度的寺院建筑。寺院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地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佛光寺就为我们展示了唐代建筑的气势恢宏和严整开阔。中国佛教的寺院建筑是出于僧侣修道的需求,以及满足世人亲近三宝的善心而建立,是以学修为主旨的神圣空间。寺院中殿宇林立,僧舍星罗,其间遍植花草竹木之属,掘池水以全物命,集中国古代园林之美,但却不失佛教修道与教化的二重功能。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隔海相望,总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学院建筑采用唐式风格,依山傍水,布局精巧,气势宏大,设有普陀讲寺、八宗院、国际会议中心、参学会馆、行政院、行愿楼、智慧阁、学僧寮、斋堂等等建筑,其中普陀讲寺除了作为僧众日常宗教实践的场所外,还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供社会各界人士瞻礼。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讲寺廊画》一书,由齐俊曌纂辑而成。书中主要收录了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讲寺两侧廊画的内容,东廊以“走进佛教”为主题,对佛教在印度和中国传播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印度佛教部分涉及佛陀于恒河两岸一生的弘化事迹、经典的结集等等内容;中国佛教部分则以明帝夜梦为始,展示了经典的传译、制度的建立、八宗的弘扬、求法与传法、太虚大师近代佛教的革新等内容。西廊以“亲近观音”为主题,主要叙述了观音信仰作为半个亚洲的信仰、观音菩萨的往昔因缘、名号、道场、法器、经咒、形象等内容,体现了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特色。

廊画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将佛教义理、历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内容上,为来往普陀讲寺的社会大众普及佛教知识,使人对佛教形成初步的理解,最为可贵的是能够体现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特色,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普陀讲寺的两侧画廊为平台,展示观音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使信众入宝山不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