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八十二

2024-10-21

过海潮赠大智禅师

傅光宅

宝地新开大海边,法坛长日拥诸天。

慈光会满三千界,苦行先经六十年。

五岳烟霞孤锡回,万川水月一灯悬。

不知再见应何日,一片心依智者禅。

【背景】

本诗见到周应宾的《重修普陀山志》卷六(诗题相同)及王亨彦的《普陀洛迦新志》卷五(诗题为《过海潮,赠大智禅师诗》)。另,《普陀洛迦山志》卷八及《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

微信图片_20241021101355.jpg

【鉴赏】

据《普陀洛迦山志》卷五记载,一乘真表大师在万历八年(1590)协助大智禅师创建海潮庵(今法雨寺)。《普陀山诗词全集》共收录傅光宅的诗共四首,依次为:《礼补陀大士八韵》、《赠一乘上人》、《过海潮赠大智禅师》及《沈家门阻雨》,从这些诗可以看出,傅光宅从沈家门乘船前往普陀山,先面见一乘上人,再到海潮庵(法雨寺)面见大智禅师,最后再乘船返回沈家门,在此遭遇大雨并赋诗回忆在普陀山时的情景。从这首诗中大致可以看出,既然是“宝地新开大海边”,说明当时海潮庵已处于兴建期或已初步建成时期。

一个寺院的创建,需要诸多因缘的的聚合促成。首要因素是创建者必须具有道心和实际的行持,这点大智禅师已完全具备;其次是龙天的护佑,只有僧人有真修,龙天才能护持而不被邪魔外道所入侵;再者是善信的护持。据《山志》载,大智禅师初时在山中结茅,一乘真表禅师请其出山并助其建海潮庵,而当时“僧俗士绅,奔趋如云”、“至德流闻,善信渐加物色;元风遐播,缁素奔走如云”(《大智禅师碑》),则是四众护持的生动写照。有了僧俗士绅以及官府的支持,不仅所需资金得到保障,相关建寺手续也能得以顺利办理。因此寺院开山的难度远远大于后世守成。首句的“宝地新开大海边”是指海潮庵的地理位置,此庵沿山而设,树木苍郁,建筑层层递进,真可谓“风水宝地”。“法坛长日拥诸天”即是指出建寺安僧需要各方因缘的具备,这是创建寺院的客观条件。

“慈光”至“万川”四句是对大智禅师修为的写照与赞誉。“五岳烟霞”是指大智禅师的修学历程,大师十五岁出家,侍师数年而潜心教典,一日幡然道:“达摩九年面壁,师何人哉!我将托钵访游名山,随处结缘,然后退而止观,吾愿毕也。”说明大师早年即发愿于禅定止观。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受具足后,登五台闭关五年,三十七年(1558)登峨眉闭关十二年,尽夜课诵不辍,故而其“慈光”遍布四方。而“苦行先经六十年”大师自言,即“真融苦行六十年,岂敢希图作佛,但愿与三宝结缘,成人天小果耳”。大师住世六十九载,幼即有慧性,一生苦行。大约是由于菩萨的感召,大师遍参五岳后便孤身一人来到普陀,在千步沙北上的山崖边结茅而居,只有“孤锡”“一灯”相伴,这也从正面反衬出大师的苦行是何等的坚毅!

至于傅光宅拜见大智禅师时的情景与所论内容,诗中省略未述,但从“不知再见应何日”来看,二者谈得十分投机,傅光宅对大智禅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表达了“一片心依智者禅”,誓愿毕生投身于大智禅师的门下修习禅法,做一名居家弟子。至于傅光宅后来有无再来补陀,傅诗并无相关记载,估计这也是彼此相见的最后一面了。但不管怎么说,性格直爽、秉性刚烈的傅光宅对大智禅师如此尊崇,足见大智禅师的修为之高。由此可见,品行、德行与真修实炼,是出家僧人的制胜法宝,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