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八十六
2024-11-18
题补陀
丁继嗣
天下名山说补陀,孤悬海曲傍岩阿。
云蒸远岸龙光跃,日照层峦蜃气多。
晴昼幢幡开雾霭,清宵钟磬起鼋鼍。
沧溟地僻人稀到,喜共胡僧逐队过。
【背景】
此诗收于明代周应宾编撰的《重修普陀山志》卷五及民国王亨编撰的《普陀洛迦新志》卷二(分别见于《中华大藏经》第九册和第十册)。诗题相同,只是在介绍作者时,前者为“鄞人,总宪”,后者为“鄞丁继嗣”。另,《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
【鉴赏】
丁继嗣虽为万历年间的进士,其虽为宁波鄞县人,然其大多时间均在福建督导军务,故可称文武兼备的难得人才。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诗中似未明确。然从《普陀山诗词全集》中所收录丁继嗣的几首诗来看,诗中与昱光、奇峰诸师颇有交往,说明此时正值昱光长老住持普陀寺的这段时间。
作为鄞州人来说,对普陀山似乎并不陌生。因此诗中写道“天下名山说补陀”,补陀属于佛教名山,这点当之无愧。而“孤悬海曲傍岩阿”乃是普陀山与其他诸大名山最显著的不同,首先是“孤悬海曲”,远离大陆;其次是四周海岛众多,而且山上奇石众多,自然环境非常独特,因此在众多佛教名山中独树一帜。而三、四、五、六四句继续写普陀山的特色,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云蒸远岸龙光跃”,指补陀远离海岸线,云雾缭绕,海面波涛在日光的照耀下跳跃着金光;第二,海市蜃楼常见,即“日照层峦蜃气多”,在日光反射之下,海面上经常会腾起各式各样的海市蜃楼——从我居住普陀山三十年的经历来说,可以说一次也没见到过海市蜃楼,可见海面上出现这种奇观并不常见——这或许是诗人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也有可能诗人伫足于海边,望着苍茫的大海,眼前或许呈现在某种幻象。第三,“晴昼幢幡开雾霭”,这或许是当时普陀山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情景,比如方丈升座或水陆法会的“送圣”环节。当水陆送圣时,锦旗招展,锣鼓齐鸣,各种纸马纸人次序而出,场面十分壮观,并逐渐消失在雾霭之中,显得尤其庄严神秘。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清宵钟磬起鼋鼍”。“鼋鼍”是类似于大海龟或大鳖之类的海中动物,在《西游记》里驮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就是一只老鼋。“清宵”是清晨和晚上,“清宵钟磬”是指寺院清晨和晚上会做早晚功课,在课诵之时钟磬都会间而响起,尤其是“晨钟暮鼓”或“晨鼓暮钟”,都会传出很远,尤其是在僻静的山中,其声响会传得很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夜半时分竟能传到远在苏州河边的客船上,可见钟声悠远。以上从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普陀山的人文特点。
最后两句是谈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即“沧溟地僻人稀到”,这也是属于客观事实,尤其是在明代中晚期,普陀山历经了几次大的海禁,尤其是嘉靖帝四十余年不准传戒,导致全国佛教(包括普陀山)香客稀少,僧人不仅稀少,且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 僧人稀少,寺院荒芜,加之横隔大海,故而行船凋零,前来礼拜大士的香游客自然也难觅其踪。然而诗歌的结尾处,却有“喜共胡僧逐队过”一句,丁继嗣在朝山途中见到了一些外来的胡僧也不远千里前来礼佛,心中自然欣喜十分,于是他也不禁加入到胡僧礼佛的队伍之中,沐浴着佛国的慈光。
全诗从既从宏观层面谈到了普陀山的影响、地理位置、山上人文景象以及寺院的清净与僧人的精勤,同时也谈到了作为观音道场,也时常感应频仍。最后谈到时局对于佛国名山的一些间接影响,然而尽管如此,诗人始终是乐观向上的,从“胡僧逐队过”来看, 不仅寓意佛国香火不绝,更预示着南海道场在未来世,必将有着更广更深的辐射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