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九十六

2025-01-27

礼洛迦山

沈明臣

三神山远不能寻,惟有洛迦名古今。

万里扶桑开四照,九天灵鹫削孤岑。

一枝鹦鹉多饶舌,遍海莲花不染心。

谒罢潮音灵洞口,皈依愿发晚涛深。

【背景】

此诗初见于民国王亨彦编撰的《普陀洛迦新志》卷二(《中华大藏经》第10册),题为“礼洛迦诗”。另《普陀洛迦山志》卷八“诗颂”部分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中也有所收录,诗题均为“礼洛迦山”。

微信图片_20250127093908.jpg

【鉴赏】

沈明臣作为万历年间的布衣诗人,一生作诗竟达七千余首,排名仅次于乾隆(43000余首)和陆游(9300余首),几乎可以位列三甲之中(南宋的杨万里据说一生作诗四万余首,然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抛开诗歌成就不谈,仅凭“布衣诗人”的身份,其诗能够流传下来已是相当不易,足以说明其诗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其艺术成就也就不会太低,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鄞州人的沈明臣是否朝礼过洛迦山?《普陀洛迦山志》的卷九“朝山揽胜”中称“嘉靖末游普陀,赋《题洛迦》诗一首”,从诗中可以看出,沈明臣的确是来过普陀山的,但是作为一生作诗七千余首的高产诗人,在普陀山只留下一首诗,那只能说明沈明臣来去匆匆,没有驻留太多时间。而《山志》中称沈明臣“明嘉靖中入胡宗宪幕,筹划抗倭”,而胡宗宪时任浙直总督,其总督府恰在浙江,加之沈明臣本人又是鄞县人,对浙江沿海一带的地形较为熟悉,故而其前来普陀山,当有重要军务在身,容不得其作过多停留。

诗的前两句作总体概括,指出普陀洛迦的现实存在与其殊胜性。“三神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座名山,但它们只限于“传说”,在现实世界中也难觅其踪,“不能寻”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才说“惟有洛迦名古今”,补怛洛迦山不仅《华严经》中有所记载,现实中也有实实在在的名山存在,故而诗人说“惟有”。对于补怛洛迦,诗人也是闻其名而未临其境,只知道远在“万里扶桑”之外,“开四照”就是指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诗人看来,普陀洛迦原先遍山荆棘,且山体陡峭不平,但是作为佛祖护法的灵“九天灵鹫”却运用神力,将整个山体筹划齐整,好让僧众在此建寺安僧,弘扬佛法,利益人群。

在诗的五、六二句中,提到了普陀山自从开山以后,僧人在此建寺并大弘佛法,让四海所有众生皆能得到佛法的甘露水滋润。“一枝鹦鹉多饶舌”指的是善于说法,鹦鹉在佛教经典中乃是帮助佛法宣化的善鸟,而善于说法教化众生的舍利弗尊者相貌便是“白晳隆鼻,如鹦鹉嘴”(《中阿含经·七车经》);而此处的“饶舌”并非唠叨多嘴,而是善于说法,拥有“出广长舌”的本领。正是在让佛法遍布的加持之下,才使得“遍海莲花不染心”,不仅使海陆空一切众生皆获得增上功德,同时也使前来朝礼普陀的十方信众皆获得像莲花那样的“不染心”乃至出离心,可谓善根增长,功德无量!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沈明臣重点朝礼了“不肯去观音院”旁的潮音洞,此处时常见到大士显现真容,故而自明清以降,跳赴洞中舍身者不绝于耳,诗人称之为“灵洞”——当然,诗人巡礼至此,自然也不能排除其带有视察海防的使命任务。诗人伫立于此,他由衷地发出了“皈依”三宝的心愿(即“三皈依”);从时间上来看,当处于傍晚涨潮之时。在低吼的海潮音中,诗人仿佛听闻到了观音大士的说法之音,而这种梵音使他的心灵受到了启发与震撼,诗人双手合十,对着大海及对着灵洞,他发愿自此尽形寿皈依大士、皈依三宝,从此做一名虔诚的居家弟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沈明臣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虽然史书中对此语焉不详,甚至未提只言片语。他对佛法的那种虔诚,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谓虔风拂面,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