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九十七
2025-02-02
于宝陀寺答谢定海尹时汝继供斋
沈一贯
坐听潮间拥苾刍,俄闻大令送伊蒲。
军需久已劳天下,香积何当遍海隅。
火耨千家飞雁鹜,渔歌终日育莱芜。
寺门黄叶风吹净,一道明霞映水盂。
【背景】
此诗在《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中均有收录,但在其他诸山志中并未见载。在《重修普陀山志》及《普陀洛迦新志》中收入了沈一贯的另外几首诗,即《礼洛迦山》(四首)。
【鉴赏】
沈一贯与沈明臣为侄叔关系,两人对佛教都很有信仰。史称沈一贯在万历十八年(1590)撰《印法华经序》(一名《印法华经歌》)并送至宝陀寺,这首诗应该是送这篇经序至普陀山时所创。其在普陀山期间,还为华严堂、海会堂、资有堂、法轮常转(圆通庵)、题额(据《重修普陀山志》卷二记载,额今已不存)。
沈一贯在仕途方面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其在张居士死后,历任侍读学士、吏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万历十二年(1584)升为詹事府少詹事,到万历二十二年便为南京礼部尚书,二十三年以东部片大学士参与机务。而沈一贯瞻礼普陀山的时间为万历十八年(1590),此时沈一贯已身居高位,故而其来普陀山,自然也是受到僧俗二界的隆重接待。
从沈一贯的《礼洛迦》四首诗中内容来看,其参谒普陀山期间,诸如“潮音洞”“紫竹”“磐陀石”甚至“巢顶”(佛顶山)等处,诗人皆曾踏足,在明代交通不便的情形下,没有三五日的功夫也很难把这些景点走遍。这首诗的诗题颇令人费解,其中“定海尹时汝继”几字断句十分困难,“定海尹”似乎是官名,但“尹时汝继”也可能是某人的名与字。笔者查阅相关史志亦无所获,但从首联中的“大令”(古代对县令的尊称)二字来看,似乎是指时任定海县令的名字,为了抬高其身份,故用“定海尹”(定海县治所其时位于明州镇海)。如果这种推断成立,那么“时汝继”当为县官名。如此一来,基本理解是这样:沈一贯来定海县视察期间,受到了定海县尹时汝继的热情接待。为了表示谢意,沈一贯特意赴宝陀寺(普济寺)供斋——当然也可理解为县令为沈一贯供斋祈福,故而沈一贯赋诗以表达谢意。至于笔者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期待各位方家指正。
从诗中看,沈一贯在普陀山朝礼期间,不少比丘僧众陪同参观。在朝完潮音洞后,诗人盘坐于海面坐听潮音,而身边有数名比丘簇拥。“俄闻大令送伊蒲”,“俄闻”指不久后有人来汇报,说“大令送伊蒲”,“伊蒲”是到寺院里打斋。为谁而打斋呢?显而易见,是县令自己掏腰包为沈一贯祈福。县令此举令沈一贯自然十分感动,于是他说“军需久已劳天下,香积何当遍海隅”。这两句是客套话,“军需”无非是指东南抗倭重任,“劳天下”说明为了支援朝廷抗倭,官民皆是疲惫不堪,“香积”指寺院的厨房,也就是斋饭。意下之意是:县令大人为了抗倭大业只得节衣缩食,现在又来出银打斋,真是太不容易啦!“何当遍海隅”饱含着忧国忧民忧军,如果天涯海角的文武军民均能吃上一顿饱饭,那该何等的幸福!
“火耨千家飞雁鹜,渔歌终日育莱芜”,“火耨”是农民耕种,“渔歌”是渔民打鱼,农民不停地耕种,渔民不停地捕捞,无非就是过上像雁鹜那样自由自在的飞翔,像莱民那样开垦荒地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诗人的期盼,也是一份祝福,更是对早日平倭乱的渴望。然而现实似乎又有些令人失望,随着晚明时局的衰败,这样的希望恐怕会彻底地渺茫。最末两句“寺门黄叶风吹净”便是影照:“黄叶”表示深秋,而落叶无人打扫,表示寺院十分荒凉,只能靠秋风来“吹净”。这种景象在诗人眼中似乎充满着悲凉,然而诗人却将目光移上了空中,“一首明霞映水盂”,这道“明霞”的出现,是雨过天晴?是旭日东升还是日薄西山?诗人虽没有明确交待,但明霞过后就必然是夜月,我们眼前不由得映现出“庙内无人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的凄凉景象。当然,明霞映于大海之中,似乎带给了我们光明的尾巴,然而从当时的时局来看,似乎只能预示着沈一贯对于大明江山那份隐忧与悲凉。
沈一贯为明代万历朝浙党领袖,其与东林党人可谓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后世对于此人的评价也存在着一定争议,如《明史》及《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皆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如“祸始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说明其在执政方面也很难面面兼顾。然而矫枉有时会过正,从这首诗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大约知道沈一贯对大明江山未来的隐忧与无奈,从诗中也似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