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零二
2025-03-10
题洛迦
李攀龙
洛迦山上古祇林,白马西来峡口深。
月出尔时楼阁影,风还如是潮海音。
若非鹦鹉原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
五十三员知识尽,可劳踪迹问浮沉。
【背景】
此诗最收入于明·周应宾的《重修普陀山志》卷五中,民国王亨彦《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王连胜主编的《普陀洛迦山志》卷八以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中均有收录。关于诗作者,《重修普陀山志》作“济南人,宪使”,《普陀山诗词全集》作“河南按察使”。
【鉴赏】
李攀龙曾在浙江布政使唤任左参政,对浙江的情况相对比较熟悉。至于其来普陀山的具体时间,志书中并没有记载。从其所题留的这首诗来看,除了“海潮音”及“五十三员”等词语直接谈到普陀山的相关景物之外,在诗中绝大多数都是对佛国的咏赞,因此我们也无法通过全诗获悉其究竟朝礼过普陀山哪些名胜。
首先中的“洛迦山上古祇林”,此句主要形容普陀洛迦开山甚早,甚至直追古印度的祇树给孤独园,这是从道场创建的时间上而言;而次句的“白马西来峡口深”之句,则是从佛法传入时间上来普陀山佛法流布之久。“白马驮经”的故事广为流传,象征着佛法正式流布到汉地中原。实际上佛法流布到中国经历了种种曲折,不仅要克服路途的遥远与艰险,还要克服中国本土宗教与文化的排斥牴牾,故而用“峡口深”,大体上也是适合的。
第三、四两句从鸟瞰的角度写到普陀山的盛景,“月出尔时楼阁影”,在月光的映照之下,楼阁重叠,鳞次栉比,显得巍峨壮观;而风吹之时,悬挂在寺院屋檐及鼎炉四角的铜铃便会彼此和唱鸣叫,与海潮之间相协调,共同组成美轮美奂的天籁之音。
在颈联中的“若非鹦鹉原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其中“鹦鹉”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经常会被引用,在有关普陀山佛教诗词中也屡见不鲜。虽然鹦鹉王曾是佛陀的过去身,但“鹦鹉学舌”似乎是一个常识,那么“原能语”能不能理解为在寺院中飞舞的鹦鹉,由于受到佛法的熏陶,也开始不自觉地为众生讲经说法?而“谁解莲花不染心”之句,似乎是告诉人们,身临佛国,哪怕是能闻到鹦鹉学舌所说也尽是佛法,也能使众生心开意解,从而像莲花那样心不为世间所染。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诗人借用了西天一带的五十三参石。此“五十三”也只是略数,原出自于《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此石位于普陀山西天磐陀石西,群石参差累叠,危者若悬,庋者若举,坠者若扶,崩者若斧,形成天然洞壑,洞内寒气袭人,上下四面可通,传说是五十三位罗汉听闻观音讲经后所化。而此处的“五十三员知识”,则含有上述两重含义。善财童子曾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实际是五十五位),首站于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闻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开始发心南行参访善知识;最后一站是于菩提场师子座前莲华座上普贤菩萨处,得法界门所证入之理,终证入法界。那么善财童子为何要五十三参?在《华严经》中,当文殊师利为善财说法后,便“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要成就菩提心,就必须要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然而“求菩萨行”又“倍更为难”,需要克服艰难困阻,十分不易。然而善财童子的这种行为在诗人看来,似乎朝礼佛国普陀便可达到,即只要在亲近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便可省去参访劳顿,“可劳(疑为“何劳”)踪迹问浮沉”,在这样的圣境中便可觅得菩提心,便可行菩萨行、证菩萨道,又何必去四处行脚参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