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零四
2025-03-25
寄题补陀
蔡贵易
忆昔分符日,相依祇树林。
天留最胜地,佛照不淄心。
海日苍崖晓,莲花碧水深。
为民遥顶礼,愿普恒沙金。
【背景】
此诗在明代周应宾的《重修普陀山志》卷五、民国王亨彦的《普陀洛迦新志》卷二、王连胜主编的《普陀洛迦山志》卷八以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中均有收录。关于作者,《重修普陀山志》称其为“同安人,总宪,前宁波太守”,《普陀洛迦新志》作“同安蔡贵易,寄题补陀诗”。
【鉴赏】
蔡贵易是福建厦门人,其墓位于今天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董水里,至今犹存,已被列为“厦门涉及文物古迹”。明代天启年间,皇帝御赐其故里金门平林为“琼林”,说明金门原隶属于同安县管辖,也就是说蔡贵易的原籍或出生地当属于金门。蔡贵易的父亲蔡宗德(举人)和母亲洪氏(一说为黄氏)过世都比较早,由其父妾杨氏抚养成人,并将蔡贵易及其子蔡献臣(官至六品通判)培养成进士,因此父子二人对杨氏十分感激,蔡献臣曾赋诗怀念其庶祖母:“吾生恩育德,临讳独潸然。”并专门向朝廷上疏请求立坊,后朝廷恩准为杨氏立贞洁牌坊,成为“为妾立坊第一例”,并成为迄今厦门最早的贞节牌坊。
由于蔡贵易曾知宁波府,后任贵州按察副使及浙江按察使(正三品或从三品)。但《重修普陀山志》称其为“前宁波太守”,却不署“浙江按察使”,这就令人生疑。可能性最大的乃是蔡贵易是在隐退后曾来普陀游览,而古明舟山属宁波府管辖,故用“前宁波太守”一语似更突显出与普陀山的亲密关系。
诗的前两句“忆昔分符日,相依祇树林”,“分符”是古代帝王授爵时分给大臣的一种信物,等于是某种意义上的“授权”,而此处的“分符”可以理解为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不平凡历程。所谓“法不轻传”;而祇树林乃是佛住世期间常说法之所,很多重要经典皆是从祇园精舍内而说,如果圣教东传,故“相依祇树林”之语更显得佛法的殊胜难得。至于观音菩萨为什么选择了普陀山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道场,这其中必然有着甚深的因缘。
“天留最胜地,佛照不淄(缁)心”,是冥冥之中的苍天的护佑,让佛菩萨并没有遗弃那些还没有接受佛法熏陶的芸芸众生。
五、六两句是对佛国普陀山的整体描写,“海日”升起之时,立在苍崖之上的树木最早感知到拂晓的到来;而碧蓝的海面上层层浪花涌起,在旭日的映照下仿佛是朵朵红莲迎日盛开。“海日”“莲花”乃普陀山最显著的特征,而其他各个佛教名山显然都无法全部具备。如果我们将首句的“忆昔分符日”乃至“莲花碧水深”六句来看,都只是在谈佛法传播的不易乃至普陀山作为“佛选名山”的殊胜性。而最后而句才是诗人创作此诗的终点,即“为民遥顶礼,愿普恒沙金”两句。诗人向大士顶礼,并非为自身祈福,而是代天下苍生祈求太平,他希冀有一个政通人和、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虽说“愿普恒沙金”,华夏神州处处皆像祇林那样黄金为地。然而此时明王朝又从鼎盛步入衰老与暮年,它时刻都面临着风雨飘摇的险境,而朝中奸臣当道,身为按察使的蔡贵易最终因不事权贵而被降俸罢归。身为宁波前知府,他深知朝局的无可挽回,只能籍助来佛国礼佛之机,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的怜悯与祝福。
明万历十年(1852),蔡贵易同宁波府,在任上为宁波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与实事,来办卫所军队与污吏勾结蚀府库者,抑制豪强霸市,士民立碑颂之,被列为明代甬上“贤牧”,可见蔡贵易的官名颇佳。宁波著名的“海曙楼”之名即为蔡贵易所取,这也是宁波海曙区的地名渊源,看来宁波人并没有忘记这位蔡知府。其“为民遥顶礼”之举,也是其为民请命、心系百姓最直接的心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