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零五
2025-03-31
无边上人索赠言示以二偈
屠玉衡
海中何所奇,面面莲花蕋。
一苇渡神僧,明月弄空水。(一)
琉璃开宝界,花鬘护慈容。
总是西来意,何分南北宗。(二)
【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明·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卷六,《普陀洛迦山志》卷八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中均有收录,但《重修普陀山志》题作“无穷上人”。联系到周应宾也有一首《赠补陀山无边上人》诗,故本诗采用“无边上人”。
【鉴赏】
在明代周应宾所编的《重修普陀山志》中,共收入屠玉衡三首诗,分别是《赠普光上人》(二首)、《赠守拙师》(七言长诗)以及此处所选之诗。而《普陀山诗词全集》除了上述三首外,还收有《题普陀四首》、《赠补陀元初上人》二首。
诗中所提到的“无边上人”(或“无穷上人”),与屠玉衡乃是鄞县老乡,万历四十二年(1614)任普陀寺住持,后退居西山脚下的磐陀庵(现普陀山镇政府所在地)。至于屠玉衡来普陀山期间,无边上人当居于磐陀庵(周应宾在编山志期间,普济寺住持为如迥大师)。从诗题来看,这两首诗当为无边大师向屠玉衡索赠言,于是屠玉衡乃作两首诗相送。用“示”一词,带有“教导”之意,一般为上之于下,尊之于卑,故此字运用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从诗中来看,主旨是佛教传入华夏乃至南海佛国之艰辛以及法味无二,不必宗分南北,根分顿渐。第一首指出普陀山的殊胜之处,“海中何所奇”,大海本来平淡无奇,然而正是由于佛法及佛菩萨的存在,便有了不平常所在,“面面莲花蕊”,莲花蕊乃莲花之芯,黄色,状若烟丝,此处形容海中有朵朵铁莲花,这又使人不由联想起唐咸通时慧锷大师持观音像归日,途经普陀海中突现朵朵铁莲花挡舟的传说。“一苇渡神僧”显然是指达摩大师,意思是作为东土禅宗初祖的达摩大师带来了禅法并加以弘传,而此处似乎是在暗喻无边上人以及上人乃是一位修禅的禅师。而“明月”一词似乎说明达摩大师渡江所发生的时间,而“明月”与“空水”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组成“禅”的意境。如果将这四句诗综合起来,便得到一个总体的结论:屹立于大海中的普陀山最显著的特色是:这座佛山有佛法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即充满了“禅意”,尤其是明月夜里,天上的月与水中的月,共同组合成无数的禅的意象。
第二首诗中从宏观层面谈到了普陀山的禅风。“琉璃开宝界”,“琉璃”特指普陀山属于琉璃世界,所谓“宝界”乃是指佛、法、僧三宝,“花鬘护慈容”一句中的“花鬘”,既指佛菩萨胸前所挂的花环,也指佛台前所供养的各种簇拥的鲜花;“慈容”当指观音菩萨,泛指佛殿中的佛像。普陀琉璃世界中可谓高僧辈出,菩萨慈容也感应了天下无数苍生前来朝拜。三宝兼具,一切看似完美,但是诗人却写道“总是西来意,何分南北宗”,似乎又是对禅师们对南顿北渐的禅法产生分别与执着。“祖师西来意”是禅宗史上的著名公案,而“南北宗”则是禅宗发展到唐代时形成的两大派别,即以慧能大师为代表的南宗(主张顿悟)和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宗(主张渐悟),二者各执一端,互争长短。北宗多受到印度禅法的影响,而南宗则形成中国特色的禅法,并最终将印度的禅法向中国的禅宗相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宗不仅使禅法更加中国化,同时也更适合中国人的根机。但是在诗人看来,既然大家都是秉持“西来意”,又何必去划分南宗和北宗呢?禅法是和合一味的,无论顿渐,最终都是为了明心见性,最终成就圣道。因此或顿或渐,只是过程和时间差异,指向都是一致的。
从诗中来看,屠玉衡的禅学见解无疑是高妙的,故而用“示”且以“偈”命名,似乎暗示此二首并非普通的诗句,而是属于佛教禅师们常用的“偈颂”的形式,似乎表明诗人也是修禅之人。从“黄叶止啼都不著,悟来本地好风光”(《赠普光上人》)“瞥然一笑海天秋,与尔同乘般若舟”(《赠守拙师》)等诗句来看,用“自视甚高”来形容屠玉衡,似乎也是合适的。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