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零七
2025-04-14
题洛迦
徐国瑞
朝礼斋心二十年,于今始得了斯缘。
遥惊海上留金钵,忽讶洋中开玉莲。
远岛千重环圣刹,澄波万顷护松禅。
愿将无量菩提水,遍洒人间作福田。
【背景】
本诗最早选自明·周应宾的《重修普陀山志》卷五,诗题相同。《普陀洛迦山志》卷八与《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在介绍诗人徐国瑞时,标注为“上虞人,大学生”(当为“太学生”)。至于徐国瑞的相关史料,目前尚缺失待补。
【鉴赏】
“徐国瑞”此人在史籍中记载不详,明代周应宾所编的《重修普陀山志》称其为“上虞人,大(太)学生”,太学是古代国家的最高学府,在明清二朝将太学俗称为“国子监”——实际上在隋唐时已有国子监一机构,如韩愈的《进学解》称“国子监先生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而太学乃是国子监下辖的六学之一(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在太学中就学的学生就被称为“太学生”,已经毕业的太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选官,但其地位远低于通过正规科举而进入仕途的进士。既然徐国瑞似乎名不见经传,但笔者选取鉴赏此诗的缘由,乃是作为一介太学生,千里迢迢朝拜普陀山,其出发点乃是为国为民祈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诗中来看,徐国瑞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自幼乃虔诚奉佛,这从“朝礼斋心二十年”里可以看出,说明在家中礼佛斋心已经坚持了很久。而朝心斋心的愿望是什么?却源自于“于今始得了斯缘”,也就是他很早就想来普陀朝拜观音大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因缘一直不具备。但是“尔今”终于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从对岸的沈家门乘船前往普陀,海中的景象也让诗人为之震撼:“遥惊海上留金钵”,此处的“金钵”乃是指在阳光的照耀下,海面上一片金色,犹如巨大的钵盂覆盖于茫茫大海之上。而随着小舟渐行入海中,诗人仿佛看到了海面上盛开着无数白色的莲花在迎风摇曳。对于此情此景,诗人的“遥讶”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颈联两句里,描写了渡船快抵达普陀山时的情景。“远岛千重”是指环绕在普陀山四周的重重群山,“澄波万顷”是为了护持山上修行的诸位禅僧。因此,此二句中的主语乃是“圣刹”与“松禅”:“圣刹”是指寺庵塔幢,“松禅”是指如古松一般屹立不倒的禅僧。寺是僧人弘扬佛法的道场,僧是住持佛法的灵魂关钥,此二者恰恰是弘扬菩萨慈悲济生精神的不二法宝,故而有远有千岛环绕,近有万顷澄波相护,若无寺无僧,又何人会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最末二句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诗眼”。在前面的六句中,无论是自己如何钦慕名山与大士,以及如何从京城赶来顶礼膜拜,都为了了却自己的毕生心愿,那便是“愿将无量菩提水,遍洒人间作福田”。诗人认为,众生纵有菩提然却没有殊胜的菩提水加持滋润,也必将是如蒸沙石而永无发芽之日。而菩提之水从何处来?从菩萨加持感应中来,从寺僧开示说法中来。众生只有听闻正法并法随法行,方能幡然醒悟而获得遍体清凉。
这不免令人疑惑:身为太学生的徐国瑞,为何会生起如此的感慨与祈求?依笔者看来,徐国瑞此时虽一介书生,然而他似乎觉察到了明廷的墮落与官僚的贪腐以及黎民的苦楚。而这一切的现状,如果寄希望于明廷的自我净化与疗治,显然已是几近渺茫。而徐国瑞此时纵然有报国之志却又几近于飞蛾扑火。至此可以料想,身为太学生的徐国瑞生活得并不快乐,他甚至忧心如焚,而这种忧患却已达二十年之久!然而经过二十年的读书历练,使其深刻地体察到个体的弱小与颓势的不可逆,于是他只好寄托于佛菩萨的加持,希望佛菩萨慈悲为怀,遍洒菩提水于人间,让普天众生皆得觉悟,从而皈心向佛,奉持五戒十善,普离“无明”,遍种“福田”,让大明王朝真正地“明”起来。我想,这便是诗人创作此诗的初衷吧!
作者:界定